7月初,第二輪5大類家電“節能惠民”工程節能產品招標工作,在外界對于家電企業可能存在“騙取國家補貼”的質疑聲中悄然啟動,卻又因為投標流程和規則的變化遭遇新的質疑。
《中國企業》記者從中國節能協會熱泵產業聯盟、嘉興市太陽能協會等渠道獲悉,國家節能惠民辦公室已于7月3日發布新一輪節能家電招標通知,7月11前后由各省、直轄市的經信委會同發改委、財政廳,將各縣市逐級上報的節能企業和產品目錄匯總后,統一以“推薦請示函”形式上報至國家發委改,審定后向社會公布新一輪的節能家電中標目錄。
與6月初的第一輪“節能惠民”節能產品招標,由企業直接向節能惠民辦遞投申請產品資料不同,此次招標采取由各縣、市兩級主管部門初步篩選達標家電企業和產品目錄,由各省經信委統一匯總認定后再以推薦函的形式上報國家。
招標“變法”催生灰色交易
“節能惠民的招標手段一變,還是催生大量違規企業操作行為。有不少資格根本不達標的企業,通過金錢交易分別買通負責縣、市政府的主管部門領導。同時,還給一些第三方的節能家電檢測機構帶來新的商機”。
浙江嘉興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徐朱靈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在浙江省第二輪的太陽能熱水器企業申報過程中,就出現了6家太陽能企業通過關系直接梳通省經信委的相關官員,向國家發改委推薦。另外還有43家企業通過縣、市兩級政府的審核后上報省經信委,卻遭遇個別官員的阻撓,最終出現兩份名單打架的情況。這里面的問題非常多”。
在徐朱靈看來,“在這一過程中,省政府一定要下達申報配額、不能搞絕對平衡,應該向眾多企業聚集和產業制造基地適當傾斜,而不能成為少數官員搞權錢交易的工具”。
不止是政府官員的審核這只手存在灰色交易情況,在這一輪招標過程中,還催生了一些第三方國家節能家電檢測機構的“賣證”生意。徐朱靈透露,“一些檢測機構甚至連產品都沒有送樣檢測、直接向太陽能企業以1.4萬每個產品規格型號銷售證書。更有甚者,有的企業竟然能夠在短短6天就完成80多款太陽能熱水器產品能效的檢測報告”。這意味著,檢測機構已經成為“交錢發證”的辦事機構,根本沒有對產品能效起到嚴格檢測作用。
中國節能協會熱泵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冷躍進指出,“表面上看,這種縣、市、省三級政府的嚴格把關,會催生地方保護主義,出于發展本地企業的目的,將一批不符合要求的中小企業也推薦納入節能目錄。實際上,很多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出于謹慎和嚴謹考慮,反而會嚴格投標企業的數量。這種招標辦法會在不同的省市,出現完全不同的情況”。
政策力銳減加速產業分化
與第一輪“節能惠民”政策發布的中標企業名單和產品目錄相比,《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到,第二輪的招標得到更多企業的參與。空氣能熱水器第一輪全國中標企業僅31家,第二輪申請工作啟動后僅廣東省就新增12家企業。太陽能熱水器第一輪全國中標企業僅20家,沒有浙江企業入選,到了第二輪投標時僅浙江省推薦的企業高達40多家。
面對國家給予5大類節能家電出臺的“265億元節能補貼”這塊大蛋糕,越來越多企業的參與,無疑讓每家企業分得的“蛋糕分量”開始減少。對此,冷躍進指出,“第二輪增加的企業中,有一部分企業是因為第一投標時間太短、企業獲得消息太晚,從而錯失投標機會”。
徐朱靈則指出,“第二批投標中,有不少企業屬于政策投機者,有年銷售僅幾千臺的太陽能熱水器企業、還有產品能效根本不達標的企業,就是為了騙取國家節能惠民的資格”。此前曾有業內人士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大企業參與政策是拿補貼,中小企業參與補貼是拿資質,對于企業來說都能受益”。
可以肯定的是,第二輪節能補貼中標企業目錄中會出現一批中小企業,盡管很多企業面對政策提出的“年推廣節能產品銷量門檻”以及“企業先補消費者國家再返給企業”等條件,存在較大的經營壓力,但“來自國家政策的背書,讓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與大企業保持同等的品牌地位有較大好處,因此眾多中小企業都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在參與,這樣操作的結果非常危險”。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電企業人士坦言,頻繁的國家政策這只手參與到企業的市場經營行為,會讓一大批企業變成政策投機者,影響整個中國家電業升級轉型的進展。
推薦閱讀
伴隨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的落地,家電市場再一次火藥味十足。在進軍家電業輝煌20周年之際,繼年初啟動“感恩中國行”盛大促銷之后,格蘭仕7月再度整合2億資源回饋消費者,奏響了今年家電市場的惠民最強音。眼下,格蘭仕>>>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節能家電招標流程和規則變化催生灰色交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724/7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