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以下簡稱廢舊處理企業)的一次翻身良機。
長久以來,處理企業就像是緊跟在家電廠商身后的小弟,相比于身前這位大哥的光鮮,吃不飽、虧損、依賴政策扶持一直是處理企業這身破衣服上隨處可見的補丁。
但是,這一現象或會改變。
新政策使得垃圾堆里的百萬富翁呼之欲出
今年7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財綜[2012]34號,以下簡稱《辦法》)正式落地。
《辦法》將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和微型計算機等5類產品生產者和進口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征收基金,標準從7元/臺至13元/臺不等,而擁有資格的廢舊處理企業則可享受35元/臺至85元/臺的補貼。
業內專家認為,《辦法》的實施對目前陷入停擺狀態的廢舊處理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而對于成本壓力已經很大的家電生產企業來說則是打在肋間的一記重拳。
面對利好消息,處理企業能否化繭成蝶,抓住行業發展的機遇?而對于本已飽受成本之困的生產企業來說,這一新政的落地是否會對他們產生雪上加霜的致命打擊?
無論是危機還是轉機,又是一個該做出抉擇的時候了。
勢在必行
據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主要電器電子產品的社會保有量基數巨大:電視機約5.2億臺,電冰箱約3億臺,洗衣機約3.2億臺,空調約3.3億臺,電腦約3億臺,合計17.7億臺。
巨大的保有量基數帶來的是巨大的廢棄量。
這5類產品每年的廢棄總量超過7位數。除了這5類產品,還有大量的手機、復印機、打印機、傳真機等廢棄電子產品加重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承載壓力。
其實在國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被譽為都市礦藏,通過回收利用,這些廢棄物品完全可以變廢為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有許多有用的資源,不僅具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而且再生途徑獲得資源的成本大大低于直接從礦石、原材料等冶煉加工獲取資源的成本,可以節約大量能源。
但是,目前我國這一礦藏的開發力度還不容樂觀。
長期以來,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不健全。這些廢舊電器當中的可再生資源不僅沒有得到利用,作坊式回收處理所采用的填埋、焚燒手段使得在生產過程中隨意排放的廢氣、廢液、廢渣,也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除了對環境的危害外,廢舊家電也是長期以來假冒偽劣電器的最大來源。
相比于一些國家嚴禁廢棄電器充當二手電器回流到市場,我國對于廢棄電器的強制退出舉措并不到位。尤其是通過個體收舊商回收的廢舊家電,被一些不法商家簡單拆解后重新拼裝或直接翻新后進行二次銷售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元器件已嚴重老化的拼裝翻新電器在使用中,也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在7月1日將《辦法》落實,就是希望通過《辦法》使得我國電器電子行業可以出現健康、可持續的廢棄產品回收機制。
財政部負責人稱,制定實施《辦法》,主要是借鑒了發達國家實施“生產者責任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以期形成電器電子產品從生產、銷售到回收、處理的良性循環機制。
行業形勢看似一片大好,但這場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還面臨著諸多考驗。
推薦閱讀
從已披露的業績預告、業績快報看,家紡、光伏、PTA、家電連鎖等行業成為半年度業績下滑的“重災區” 半年報業績滑坡觸痛投資者本已脆弱的神經。從已披露的業績預告、業績快報看,在宏觀經濟形勢不樂觀的背景下,家紡>>>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802/7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