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今年上半年財報出爐,已是一番哀鴻遍野的景象。其中,賽維LDK上半年凈虧損10.8億元,負債總額266.76億元;大全新能源凈虧損2080萬美元;英利新能源連續四個季度報虧,上半年虧損額高達1.4億美元。尚德推遲報表,截至一季度負債總額為3575百萬美元。據媒體報道,部分虧損較為嚴重的光伏在美上市企業已經悄然開啟退市程序,但并未透露具體企業名單。
信息時報綜合報道 (記者 徐嵐) 在經過幾天的猜測與煎熬之后,歐盟委員會終于正式宣布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立案。而這一次,中國企業恐將面臨比美國雙反更加不利的結果。商務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鑒于歐盟約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的六成以上,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到歐盟的總金額已達約204億美元。數據顯示,歐盟此次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也就是說,此舉意味著中國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就此拉開帷幕。
歐盟啟動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
歐盟此舉可以說既在市場準備之中,但又在預料之外。在今年8月底舉行的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中,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中方一起嘗試通過溝通交流來排除和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程序。
此言一出,相關各方協商解決光伏摩擦的希望被再次點燃。不想僅僅幾天后,歐盟就迅速作出發起反傾銷的舉動。歐盟委員會6日正式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表示,盡管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但歐盟委員會仍執意發起反傾銷調查,中方對此“深表遺憾”。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從以往案件來看,如果案件已經進入程序就不會因為外交口徑而改變立案。何況德國只是歐盟的一個成員國,并不能代表歐委會,也不能改變整個案件的走向,立案也是國家間政治經濟角力的考量,因此歐盟此舉并不意外。
按照歐盟的規定,立案后60天到9個月時間內,歐盟委員會將作出初裁。對于中國是否會對歐采取貿易反制,沈丹陽昨日并未提及。但據此間媒體報道,中國商務部今年8月份已經受理國內產業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的調查申請。
中國勝訴幾率極小
據了解,由于歐盟暫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光伏企業傾銷事實的認定,將選取一個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以對中國光伏產品的正常市場價格進行判斷。
市場人士分析稱,替代國的選擇對于反傾銷調查的事實認定具有近乎決定性的影響。美國之前對中國光伏企業公布的高反傾銷初裁稅率,就是建立在以泰國為替代國的基礎之上。而此前據英利總裁助理兼法務總監陳卓介紹,由于泰國的產業基礎薄弱,生產成本遠高于中國,因此直接對裁決結果產生了不利影響。
而在歐盟此次的立案文件中,這一替代國被選為了美國,情況可能更加糟糕。據了解,目前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在全球來看都比較高,選擇美國甚至還不如泰國。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不同替代國的選擇,其實只會影響最終的裁決稅率,卻很難影響傾銷事實的判定。
歐盟委員會在公告中稱,反傾銷調查的產品為光伏組件、硅片、電池等,范圍較美國有所擴大,國內數百家企業牽涉其中。按照反傾銷的程序,歐盟下一步將會根據企業規模、出口數量、出口金額等選舉抽樣企業,這些抽樣企業將會享有單獨的反傾銷稅率。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歐盟反傾銷稅率一向較高,歐盟既然選擇了美國作為參照國來裁定是否傾銷以及相應的反傾銷稅率,預計稅率將會高于美國初裁制定的30%,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率可能將超過50%。
或將有一批光伏企業倒下
對于歐盟某些企業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傾銷指責,中國光伏業界堅稱,中國光伏產品近年的價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大幅降低,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于技術進步和集約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了成本,絕非傾銷和補貼行為所致。而權威數據也顯示,今年以來,硅料現貨市場價格呈現持續下降趨勢,降幅達40%。硅料成本占光伏組件成本的25%以上,使得光伏組件的材料成本大幅度降低。
不過也有部分業界人士坦言,除了成本的下降,中國光伏產品價格低廉另有所因。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產品去年出口數量略有增長,但價格卻下跌得很厲害,這背后有產能過剩在作祟,也不排除有同行間惡性競爭的因素。
有業內人士認為,歐盟正式立案帶給中國光伏最直接的打擊,就是又將有一批光伏企業倒下,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在劫難逃。
推薦閱讀
歐盟對華發起太陽能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最終沒有如國內光伏企業所希望的那樣,只是一>>>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907/8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