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電產業,正在醞釀著顛覆傳統的行業變革。人機對話的大容量智能冰箱、可以聯動控制的煙灶機組合、人臉識別的超高清電視,以及身處外地也能隨心控制家電等眾多的智能產品和生活方式,已經悄然走進普通消費者的生活。而這場“家電革命”的背后則是一場“技術融合”的有力推動。
技術融合創造更大的整合
“技術融合將主導未來家電產業�!盠G電子全球總裁具本俊這樣表示。實際上,不僅是在家電領域,在電報,鐵路等其它技術領域,早已出現了對融合的顯著要求。國際電報聯盟領導的“技術標準化”的融合,讓全球的用戶無障礙地享受服務,而不受多個相互競爭的技術或技術標準的影響。技術融合創造了更大的整合,從而為用戶提供從前所無法實現的新服務。
對于今天的電子設備,LG認為,“融合并不只是選擇一個單一的標準,其主要驅動力是技術的連通性�!边@種連通性并不意味著將不同的技術進行單純的物理融合,反而,智能設備可以保持獨立,將多臺設備集中到單一的“黑盒子”中,為用戶提供多種以前互相分離的功能。瑞士軍刀的設計其實就是傳統融合模式下的典型例子。
相比之下,LG通過連通性將多電器聯系于一體的概念——“智能共享” 構成了一個更為現代的融合模式案例。借助新升級 Smart ThinQ 技術、全新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統 (HeMS) 和設備到設備的連接特性,LG 智能家庭將引領暢連無阻的時尚生活。LG 電子大中華區總裁慎文范(Moon-bum Shin) 表示:“LG智能家電顯著提升了整套家用電器之間的互聯互通,比如借助電視或智能手機監控洗衣機。LG通過創造家居管理的全新方式,促使用戶重新思考家居的概念。”
LG Smart ThinQ 技術支持自定義設置,能以方便靈活的方式控制能源使用。智能技術的核心是Smart Manager,它提供了一整套食物管理系統。借助 Smart Manager,用戶可以使用冰箱的LCD 面板或智能手機查看冰箱內食物的種類、位置和過期時間。Smart Diagnosis 支持通過智能設備快速方便的診斷和故障查找以改進服務。
除此之外,廣受好評的LG HeMS 系統允許用戶通過智能手機或個人電腦訪問智能電器的能源使用數據。用戶可按時、日、月或年監控能源使用情況和相應費用,根據需要調整使用方法以削減能源消耗和電費,形成更加智能化的網絡共享。對于智能家電領域,LG可謂洞若觀火。
開放心態帶來更大價值
技術融合能夠帶來的益處毋庸置疑。然而,“融合”的發展并非順利。精明的企業家和大公司長久以來都深知,如果自己的專有技術被選為某一領域中的融合手段,則可以獲取巨大的利益。
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子企業,LG電子在設備融合領導者方面處于非常強勢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兩個相互關聯的原因。一是,LG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融合”的研發工作,并取得顯著成績。二是,LG在全球擁有大量與融合相關的各種技術專利。
其實,LG有能力憑借自身優勢,“坐享其成”。然而,在使用專利的戰略位置上,LG卻選擇了走非專利路線。LG電子全球總裁具本俊表示:“這個決定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我們看到使用開放標準,會給開發人員和消費者都帶來更大的好處,這是我們所希望的�!�
LG有意識的選擇避免私有標準,并一直尋求與志同道合的企業建立伙伴關系,以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LG率先發起了智能電視聯盟。LG與東芝和TP視覺以及后來加入的主要貢獻者,如IBM公司、Obigo公司、高通公司以及YuMe公司都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協作,這些公司確保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可以創建任何支持智能電視聯盟平臺的應用程序,從而有利于消費者體驗和整個行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LG的非專有方式使得公司非常開放,生產的設備可以與其它制造商擁有的專利技術相兼容。如LG的便攜式揚聲器底座,其時尚的立體設備采用雙揚聲器和低音炮帶來了豐富、飽滿的聲音。更重要的,該揚聲器完全兼容蘋果的AirPlay技術,這意味著,用戶可以通過他們的家庭網絡將其iTunes資料庫連接到此揚聲器。同樣的,如果一些家庭成員喜歡Android而不是蘋果,LG的揚聲器底座也可兼容,這使得產品的連通性更佳靈活,優化了用戶的體驗。
據了解,LG還在積極鼓勵和推動“面向未來”的融合,如設備集成、云服務和企業聯盟等領域,LG也在積極探索。專家表示,智能家電意味著顛覆了傳統的體驗模式,不再僅僅是產品本身說了算,應用、平臺、系統這些元素開始主導市場,這就需要企業在技術領先的基礎上有著長遠的眼光,LG電子無疑走在前列。
推薦閱讀
剛剛過去的2012年,對于彩電企業來說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然而,“寒冬”并未發生在中國主流彩電企業身上。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TCL銷售LCD電視1578.10萬臺,同比增長42.6%,高于年度目標1552萬臺。據媒體報道>>>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LG電子:技術融合將主導未來家電產業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30128/25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