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北京市空氣污染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PM2.5”一時間成為熱門關鍵詞。在經歷了冬季灰霾頻發的困擾后,進入春季,京城將再掀植樹高潮,按照北京市此前的規劃,“十二五”期間,北京每年的造林任務為10萬畝,全年將計劃完成義務植樹300萬株,撫育樹苗900萬株。為給廣大市民提供積極參與建設綠色北京、營造和諧生態環境的平臺。4月5日,由北京蘇寧發起的“凈化環境 從我做起”植樹公益活動在北京金山嶺長城建設碳匯林基地舉行,包括金山嶺植樹基地相關領導、蘇寧會員及部分學生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本次植樹活動。
7年植樹不輟 打造公益環保閉環
記者了解到,4月5日上午10:00,在蘇寧相關工作人員的統一組織下,報名參與植樹的近300位市民來到了北京金山嶺長城建設碳匯林基地。在植樹活動啟動儀式上,北京蘇寧副總經理高崑介紹,截止2013年,蘇寧公益植樹活動已連續開展了七年。七年來,有千余人通過蘇寧的平臺參與了植樹活動,植樹超過1500棵。蘇寧也將把此類環保公益的善舉繼續推行下去,并在履行企業自身社會責任的同時,號召全社會加入到這個隊伍,從而形成營造綠色家園、踐行北京精神的傳統,切身力行低碳生活。
據悉,北京蘇寧此次公益植樹選址在北京金山嶺長城建設碳匯林基地,有其深遠意義,“早在2012年年底,公司成立22周年之際,北京蘇寧便與中國綠化基金會低碳中國發展基金合作共同成立‘低碳中國碳匯林建設-蘇寧基地’,并捐贈30萬元支持基地建設,該基地可種植約1500株防護林木”,高崑表示,“此次選址在北京金山嶺長城建設碳匯林基地舉行北京蘇寧第七屆公益植樹活動,旨在呼吁企業及社會公益人士,公益應不止于簡單的發起而更應關注公益事件后續的推進,打造公益事件持續發展鏈條,這樣才能使公益事業在不斷推進中取得受眾最大化的成效�!�
同時,在植樹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綠化基金會金山嶺植樹基地主任商振先生特別強調了植樹活動的重要意義,并對北京蘇寧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倡導公眾踐行環保公益的善舉給予肯定和贊賞,希望通過媒體的號召、企業的帶動、市民的參與,把植樹活動打造成全民植樹的品牌公益活動,從而讓生態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現場直擊:環�?倓訂T 市民添綠北京
記者在植樹活動現場看到,上至年過半百老人,下至天真爛漫的垂髫小兒都積極參與了進來,同時其中還不乏有來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學生,在現場工作人員的組織下,他們分工明確、井然有序地為北京添綠。
盡管四月初的北京春寒料峭,但是所有植樹活動的參與者都熱情高漲、干勁十足。他們爭先恐后地領取工具、拿起樹苗,揮舞著手中的鐵鍬,挖坑、扶樹、培土,踏實,最后澆水,整個植樹基地呈現出火熱而忙碌的勞動景象。
活動現場,一對祖孫二人忙碌的身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在談及參與植樹活動初衷時,老先生樂著說:“退休在家后,就想做點有意義的事兒,在年前灰霾天氣持續的那段時間,每天接送8歲的小孫子上下學,途中常常看見戴著防毒口罩的路人從身旁經過,一次小孫子突然對我說想去植樹,聽說蘇寧正組織會員去植樹,我就帶著孩子報了名,非常感謝蘇寧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作為‘老北京和新生代’的代表,我們祖孫倆能夠為城市綠化建設做點貢獻感到很欣慰”。
采訪時,一位來自中國政法大學課余公益小組的韓同學表示,作為蘇寧的會員,他和幾位同學已經連續兩年參加北京蘇寧組織的公益植樹活動,記者在他身邊看到,一位身材單薄的女大學生小楊,正試圖搬起一顆樹苗,小楊一臉搞不定的無奈表情讓其他幾個同伴一陣竊笑,“看著我們自己親手種植的樹苗茁壯成長,內心很有成就感,不僅讓我們身體力行的為北京增加了一片新綠,踐行了低碳環保生活,也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充實多彩”,韓同學對記者說道。
公益三部曲:建基地、植綠到護綠
整個植樹活動持續了兩個多小時,12點左右植樹活動圓滿結束。工作人員也在植樹區域前豎起了一塊寫有“低碳中國碳匯林建設—蘇寧林”字樣的石碑,這塊石碑不僅見證了北京蘇寧對公益環保事業的大力支持,也寄托了所有植樹活動參與者建設綠色家園的愿望。
記者從現場工作人員處了解到,綠化是“三分栽,七分管”, 與簡單的栽種不同,出資養護能更有效的提升樹木成活率。對此,蘇寧方面表示,繼與中國綠化基金會低碳中國發展基金合作共同成立“低碳中國碳匯林建設-蘇寧基地”,并選址于此進行公益植樹后,蘇寧將繼續負責果樹種植后的維護工作,主動承擔起對樹苗的養護等責任,以形成企業公益事業的閉環,達到真正保護環境的目的。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隨著“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零售連鎖企業,國美積極推動節能家電的銷售普及,為中國的綠色環保盡力盡責。 早>>>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北京蘇寧組織300市民參與公益植樹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30406/26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