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國內電信業務收入2505億元,同比增長10.2%,這是自2009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增速。與GDP增速相比,已連續第四個季度高于同期GDP增速。
相比之下,歐洲的電信運營商境況并不佳:法國電信一季度毛利和總收入增長雙雙下滑;德國電信一季度凈利潤下跌50%;瑞士電信凈利同比下降3.8%;意大利電信宣布出售其固話資產……本土市場接近飽和加之競爭激烈,還承受著歐債危機帶來的沖擊,歐洲電信運營商越來越將希望寄托在海外新興市場。
飽和市場上的激烈競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歐洲電信運營商并不是突然出現疲態,“歐洲運營商在傳統業務領域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市場已經飽和,二是競爭激烈。”譚炎明表示。在這種狀況下,運營商想要過上“好日子”難度甚高。曾韜表示,歐洲電信行業整體趨勢也不樂觀,競爭非常激烈。
在固網業務領域,歐盟市場有個強制性管制要求,這就是LLU開放(本地環路開放)。“這個政策比較狠的地方在于,監管部門要求主導運營商必須將本地接入網開放給競爭對手。某家運營商借助本地網的優勢想獲取比較高的利潤,這點是不存在的。不然,競爭對手可以投訴。”譚炎明稱。而且,運營商提供給競爭對手的價格不得高于自己運營的價格。
在移動業務領域,主管部門要求基站共享、網絡漫游共享,“如果一家運營商在某個地方信號覆蓋不到,可以找其他運營商簽署網絡漫游協議,保證市場充分競爭。”
歐盟對電信業的監管從未放松過,今年3月底,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政府初步達成協議,準備于7月1日再次下調語音和短信業務漫游費,并首次對數據業務漫游費規定了上限。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協議還希望通過允許消費者在出國后自由選擇漫游服務提供商增加市場競爭。監管部門的舉措,給歐洲電信運營商帶來不小壓力。
德國電信公司首席執行官奧伯曼曾公開表示了對監管過緊的擔憂。他稱,監管機構要求電信運營商對競爭性服務商保持網絡中立,但運營商卻要獨力承擔建網和運維的巨大成本,這將使運營商淪為“管道”。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近段時間,因為不滿手中去年購買的小米手機頻頻重啟,一位名為秦如山的用戶表示將采取砸手機的方式來進行維權,“砸小米”頓時成為眾人關注和爭議的焦點。而對于炒作的說法,秦如山堅決予以否認。 近段時間,因為不滿>>>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