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傳來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在全球企業專利申請數量(PCT)中,我國的中興通訊以2826項專利申請數量超越日本松下,奪得冠軍。
這個消息本來讓人歡欣鼓舞,可喜可賀。但這種輝煌數字的背后,卻也暗藏隱憂。
產經觀察家彭雄江指出:專利是企業知識產權的重要標志,對于知識產權而言,質量永遠是關鍵,而數量的積累只是初級階段。
作為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簡稱,PCT是專利領域的一項國際合作條約,主要涉及專利申請的提交,檢索、審查,包括技術信息傳播的合作性和合理性。不難看出,PCT不對“國際專利授權”。換句話說,要把專利申請變成自己的“國際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近些年某些企業盲目追求PCT數量,極容易陷入“為專利而專利”的誤區,有違企業科研創新的初衷。為此,彭雄江說:中國企業要把科研創新落實到能為企業拉動銷售,創造效益和利潤的有價值的專利上來。
一般來說,專利越多,技術和產品越易差異化,市場越易拓展,企業利潤率越高。現在有些企業專利申請多了,利潤率反而大幅下滑了。盡管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讓專利承擔全部責任。但如果專利質量不錯,就能為企業開拓市場,創造效益立下汗馬功勞。
所以,專利技術的開發,在精不在多。衡量專利技術的優劣,要看專利能否產生效益,給企業創造價值。目前全球熱賣的iPhone,這個產品雖然屬于蘋果的專利數量有限,但這些專利含金量都很高,給蘋果創造了巨大價值,讓其一舉登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也是蘋果擁有為數不多的專利,迫使競爭對手谷歌不得不收購摩托羅拉來強化專利戰爭的話語權。無疑,蘋果iPhone擁有的專利,正是iPhone核心競爭力,也是蘋果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專利質量的高低,還體現在專利是否能得到同行的認可,使其拿出有用專利技術來交換共享,即成為企業與同行進行專利交叉許可的籌碼,通過這種為企業節省專利費用來創造價值。一家企業再強大,都無法擁有行業的全部專利。專利發展的趨勢,是同行之間越來越尋求專利技術的開放和共享。專利技術能否得到同行認可,間接創造效益,也成為專利技術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專利交叉許可在世界一流企業中頻繁進行:微軟與日本Funai、蘋果與諾基亞、IBM與三星、愛立信與三星。這些企業通過專利交叉許可,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專利技術的合法使用權,整合了資源,強化了競爭力。
讓專利產生效益,是企業投入專利研發的初衷。背離了這個初衷,就是無用的專利,廢棄的專利,不僅不能給企業創造效益,反而成為企業的負擔。曾經被稱為TD專利大戶的夏新,之所以手機業務難以為繼,就在于其龐大的專利技術沒有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沒有為企業及時創造效益。
彭雄江認為,中國企業應該理智對待知識產權,既要及時申報專利,重視數量,更要注意知識產權質量,追求核心專利,以此為契機,幫助企業從粗放式向精細化和高效益模式轉變。
推薦閱讀
從BB機到“大哥大”,再到如今的“iPhone”,清明祭品也來趕時髦,只要社會上流行著的,掃墓時也都有。昨日是清明節正日,市民帶著大包小包的祭祀用品前往祭拜先人,除了傳統供品,還有不少的紙扎祭品,包括別墅、房>>>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我國企業奪PCT全球冠軍背后的隱憂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