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報道:
比起對軌道交通、高速鐵路等動輒萬億的“慷慨”投資規模,18年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還未到4%的承諾目標。18年累計欠賬1.6萬億。其背后的重要原因——也是經常被地方官員提及的原因,就是“財政困難”。
這聽上去像一個荒誕的悖論。一邊大把簽單修高速建高鐵,一邊還要喊窮從教育的兜里克扣些油水。這當然不能一味責怪教育主管部門。教育部門歷年兩會只說“力爭”達到4%,從沒拍胸脯說過“確保”4%。為何?因為教育部門的底氣不夠,教育主管部門也是“討錢花”的主兒。在教育系統,學校、地方教育部門向上級部門“討錢花”,教育部門向政府計劃、財政部門“討錢花”,這是獲取辦學資金的基本模式。
財政部門為何也時常完不成發錢任務呢?因為這幾十年他們都是“窮媳婦持家”的思路。以前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們的財政體制一直不是公共財政體制。政府是投資主體而不是公共財政主體。地方政府想的是如何錢生錢,為“看得見”的經濟項目投資,互相攀比。教育經費被稱為“剩余財政”,有剩余才給教育。戰略地位也蛻變為“略占地位”。因此3月8日,財政部門官員在回答投入達不到GDP4%時解釋,我國目前發展和改革的任務很重,需要花錢的地方也很多,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
但是,一味哭窮是“初級階段”的做派。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已經不是私人消費品的短缺,而是社會公共品的匱乏。以往,各地的財政部門要練就的是發家致富的本領,如今,是要學習把家庭公共財政打理好。教育、醫療、社保一個都不能落下,否則老百姓會說一些地區行政經費年均增長23%,大大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教育欠賬為何仍然債臺高筑?這管家婆的能耐值得懷疑。
如何還上欠賬,占領4號高地?管家婆除了要惡補現代公共財政管理知識之外,還要把鄧小平的這句話放在心上做座右銘:“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推薦閱讀
隨著新政“國八條”的滿月,深圳二手樓市場再度進入“量價”反彈的階段。可見上周深圳版的國八條細則出臺后,市場反應相對微小,業主持盤心態連續走強,促使當下的掛牌價出現新的一輪反彈的行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教育經費欠賬1.6萬億!何時才能彌補上?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309/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