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PI與利率的雙雙上行,市場間對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及可能出現硬著陸的聲音亦不絕于耳。當前,市場普遍預期5月份CPI將創出新高,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繼續加息,A股、B股因此同時創出近期新低。
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對流動性收緊的抱怨也日益增加。中小企業貸款難與上市公司經營現金流日趨緊張的格局,表明貨幣政策如果繼續收緊,將會出現不良后果。可是,資源壟斷型央企和高凈值人群囤積的現金流依舊旺盛,外匯占款繼續增加。這些數據顯示,當前流動性格局是“旱澇”同時出現。
當然,各種政策都存在利弊兩方面。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當下,繼續頻繁加息的概率并不大。
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調整,是在宏觀調結構朝著預期方向發展的結果。經濟增速的下滑與工業增加值的下降,并不表示中國經濟缺乏增長活力。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發電量水平和企業盈利能力并沒未大幅下滑。從工業增加值的角度來看,工業企業因為調結構的原因正遭遇陣痛,經濟增速亦在其影響下出現下降。但從消費與流通領域而言,增速仍是平穩上行的。
另一方面,加息對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的打擊,是去杠桿化過程的必然結果。隨著加息周期的啟動,A股的跌速明顯跑贏房價跌速,這反映出市場風險偏好水平的下降,亦表明資金開始退出高風險區域。如果進一步加息,資金杠桿成本提升之后,則意味著房地產泡沫離崩盤的時間越來越近。根據銀監會壓力測試的數據來看,利率進一步提升25個基點,都可能導致房價下跌30%。因此,當前繼續加息對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正在加大。
如果不加息,老百姓對物價上行的忍耐力是有限的。雞蛋、食用油、蔬菜與大米價格的大漲,已實實在在地反映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不加息,還意味著讓通脹“猛虎”繼續吞噬人們的真實購買力,寄望于居民消費拉動GDP增長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事實上,自2009年年底以來,我們已判斷中國經濟必將進入通脹周期。2008年底開啟的積極財政政策與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短期刺激的效果顯著,同時也帶來經濟增速大幅波動的負面效果。政策的大起大落,將導致經濟的大起大落,最終影響的還是普通老百姓和企業的生活。
因此,要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效率,必須保障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避免非理性的短期過度干預和不必要的刺激,在充分尊重市場法則的前提下,通過強化市場各方尊重游戲規則,來保持經濟增長的適度均衡。
在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抉擇之時,既要切實保證日常消費品價格的穩定,同時也要消除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隱患,包括房地產泡沫與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問題,這無疑給宏觀調控帶來難題。當務之急,是在進一步穩定經濟增速的過程中,仍需要保障民生與就業問題,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這將是目前宏觀政策決策的關鍵。
(作者為華林證券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薦閱讀
只要發達市場是否會實現持續復蘇仍存有嚴重疑問,西方企業就必然要依賴新興市場的活力和前景來謀求發展,這一點現在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 但是這樣做,它們就必然會讓自己暴露于危險之下。在那些模糊的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胡宇:進入艱難抉擇期的貨幣政策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614/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