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歐元區情勢,應該是歐元之父羅伯特 蒙代爾(RobertMundell)當初所始料未及的吧,根據他最著名之“最適貨幣區域理論”的說法,資源相近的國家可以透過生產要素與匯率彈性的互相替代,發展出單一貨幣,以使當地的經貿活動達到優化。不過,坦白說,學理總是經不起人性的考驗,我們不禁得想想幾個問題:究竟理論中“資源相近的國家”在真實世界的標準如何?還有,由成員國各自統計的經濟數據,是否能真切反映彼此長期在文化、氣候、習性上的落差呢?
這些看似吹毛求疵卻很容易被政客“視而不見”的疑慮,其實都被歐元區成立之初的光環遮掩了。當各界對于歐元區結合的政治意愿,遠高于對理論的認知時,當然也不會有人認真思考“政策聯姻”的失敗率。以希臘而言,盡管今日仍有不少歐洲人將其首都“雅典”視為饒富哲理、文化的象征,然而,在蛻去地中海明媚風光的外殼后,希臘至今留下的,只是缺乏效率與缺乏專業的制造業,對外頂多只能輸出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奢侈品,而在美麗的山城背后,耕種面積不到全國土地三分之一的農業,也不具良好的生產力。除此之外,政府多年來效能低落,逃漏稅更加重財政超支的情況,今日希臘敗壞的嚴重程度,搞不好連高盛都使不上力,更遑論希臘徹頭徹尾從沒遵守過馬斯垂克條約的規定。
所以,即使目前充滿罷工場面的雅典街頭,彷佛就像一幕幕正在上演的希臘悲劇,但真正可悲的是,現代版的悲劇,并無法再次喚起世人的同情,反倒是遍布全球的希臘債權人,只能啞巴吃黃連似地一直為希臘注資,深怕任何的風吹草動,會燎原地引起全面性的金融風險。以去年底,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資料來看,約九成的希臘債權握在歐元區的銀行手中,其中又以德、法為最,兩者合計抱著六成以上的希臘債權。
因此,說德國和法國被希臘綁架也不為過,否則,應該任誰都沒法迫使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最后一刻轉變立場,持續擔綱金援最多的一角。
長此以往,我相信歐洲央行、各國政府對于如此日復一日的“劫富濟貧”,終將有無法自圓其說的一天,若要真正走出泥淖,歐元區最好得先承認政治與經濟不應混為一談的事實,畢竟各國有不同的景氣循環,單一的貨幣政策,配上財政措施上的多頭馬車,本質上就是多所掣肘,哪來的相互合作呢。不過諷刺的是,市場中有人受害,必有人得益,其中美債就屬一例,就算是債務瀕臨上限、美聯儲也無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的計劃,但在避險情緒高漲下,美債恐怕很難形成一個絕對的空頭,或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會因此心生感激呢;而同樣也因為此,美國政府就算對于經濟再怎么無能為力,可能都不會招致太多的批評,反倒是有機會在這樣的“恐怖平衡”下,悄悄地度過這波景氣修正的難關吧。
(作者丁予嘉是國票綜合證券董事長)
推薦閱讀
馬薩諸塞州梅德福德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觀點:引發興登堡(Hindenberg)慘案的原因是這艘飛艇沒有攜帶應有的滅火設備和降落傘,而不是可能引起大火的設計缺陷。今天的銀行改革之爭和這一觀點如出一轍。 銀行改革的首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上演現代版的希臘悲劇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10706/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