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稱,管理層已經形成了主板退市制度改革的思路,打擊借殼上市成為了其中的核心。看目前的形勢,管理層和各路專家都對ST股票的借殼上市存在誤解,認為借殼上市是引發投機風盛行,導致上市公司無法退市的重大屏障。本欄認為,理性的借殼上市不僅沒有害處,還是IPO的有益補充。
有很多企業,由于種種原因,例如行業、規模、利潤穩定性無法達到IPO的標準,或者無法承受長期排隊帶來的煎熬,愿意放棄募集資金,主動接受投資者的監督,最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那么借殼上市無疑是一條捷徑。
有名的藍籌股中國船舶,以前的名字叫ST重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借殼上市的例子。此外,廣發證券也是借殼延邊公路上的市。成功并且實現多贏的重組案例還有很多。
之所以有借殼上市的現象出現,主要的原因仍然是上市資源緊張,以至于有些機構成為ST股票的第一大股東并不是為了投資,也不是為了重組,而僅僅是一個二傳手,先囤積殼資源,然后尋找有重組意向的買家銷售。于是,殼資源有了價格中樞,ST股票也有了最低報價。
其實管理層和投資者厭惡的是ST股的惡性炒作和其中蘊含的內幕交易行為,而非借殼上市本身。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管理層徹底禁止了借殼上市,那么業績不佳的股票將會被投資者唾棄,即將滿足退市條件的股票由于沒有了重組的預期,股價也會被打入冰窖,投資者將會損失慘重,而且還有可能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更加糟糕的是,能夠滿足上市條件的企業很多,成功IPO的畢竟還是少數,誰能先上,誰還要等,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既然不能借殼,那么企業就有可能想出旁門左道的辦法,以爭取稀缺的上市資格,這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改革開放的最大意義,是給有經營才華的人提供了一個創業的可能,很多從小商販起家的大老板,如果只能在國企熬年頭,那么最終必然無法脫穎而出,在公有制為主體的背景下,也應該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存在。現在的證券市場,也應該堅持以IPO為主體,允許借殼上市存在。管理層需要嚴打的不是借殼上市,而是內幕交易、操縱股價。
在香港市場,投資者也并不排斥借殼上市,李澤楷正是這一游戲的優秀玩家。殼資源的價值來源于稀缺,如果未來能夠被重組的殼資源數量大幅增多,殼資源的炒作也會偃旗息鼓,管理層沒必要把借殼上市徹底封殺。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私有化 復牌首日成交24億創天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借殼上市是IPO的有益補充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224/3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