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因“間諜嫌疑”被拒;中行、農行入駐獲批;萬達收購有戲…
美國歡迎誰?
對于“投資美國,你們究竟歡迎誰”這個問題,美國駐華大使、前任商務部部長駱家輝獨家回應《中國經濟周刊》時說:“我們既歡迎兼并也歡迎收購,尤其歡迎綠地投資。”然而,駱大使并沒有詳解中國赴美投資企業為什么會遭遇“冰火兩重天”。
同樣是扛著鈔票去美國做買賣,中國農業銀行這樣的就順利拿到了通行證,歡歡喜喜走進城門;而像中國移動這樣的,卻立馬被“美國大兵”無情攔下,趕出門外不說,還扣上了“間諜”的帽子。
沒有城門告示,只有“美國歡迎您”的巨額牌匾。而多年來,中國企業在邁出投資美國的第一步時,都很難預測去留的結果。在開放的笑臉背后,仿佛有一道無形的檢測儀,嚴格地篩選著進城的人。隨著城門口的隊伍越來越長,久而久之,同一個問題愈發揮之不去:美國究竟歡迎誰?
門里的銀行,門口的萬達,門外的中移動
中國在美國的投資進程究竟如何,好壞多少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無論是相對值還是絕對值,中美相互投資的總額都在以不小于45°的仰角曲線向上增長。而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于5月3日—4日在北京舉行之后,一樁樁“好姻緣”更是接連而出。
中國購美國銀行首次獲批
5月9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下稱“美聯儲”)批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股權,這是中資收購美國銀行機構首次獲批。
同時,美聯儲還批準了中國銀行在芝加哥設立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這也是中國農業銀行首次在美獲得設立分支機構牌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美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肖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美國同意中資銀行去拓展業務,將有助于中資銀行進入和拓展美國等國際市場。在談判中,中國也作出了相應讓步,如美國在中國金融機構的投資可以從33%上升到49%。因此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好事,有利于中國金融業發展。
然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高級經濟師曾丹爍特別提醒,這一系列開放的政策未必具有持久性。美國等發達國家均面臨著“錢緊”的問題,因此對于外國資本特別是中國資本在金融領域的投資都持較為開放積極的態度。但在任何一個國家,按照現在提出的非傳統安全的概念,金融安全都是國家安全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所以這一時間的窗口很可能是暫時性的。奧巴馬政府能否連任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共和黨的羅姆尼當選,由于其強硬的對華政策,現行政策是否會持續有待觀察。
萬達收購AMC意向被證實
日前,《紐約時報》一篇“中國公司萬達要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經濟周刊》獲得的第一手消息顯示,這則消息并非無中生有。
接近萬達集團的消息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早在去年4月,這樁并購就提上了日程。該項目此前是由另一家合資券商操作,后來被中銀國際半路搶單。目前并購事宜已經進入最后階段。
記者撥打了萬達集團品牌部的電話,對方表示:“這件事現在還不能說”。然而在萬達副總經理張國華5月8日的微博上,登出了他在美國AMC電影院和下屬品牌LOEWS門前所拍攝的照片。
消息人士認為,萬達和AMC的并購可謂“天時地利,你情我愿”。
對萬達而言,王健林本人一直是輸出中國文化的倡導者。不久前,他還在公開場合表示,萬達將在5年內使文化產業年收入翻一番,超過400億元,進入全球文化產業的前50強。
AMC也正在尋找合適的買家。2004年以前,AMC本是一家上市公司,在被Marquee?投資集團收購之后,AMC也曾于2006年試圖再次公開募股4.5億美元,但因管理原因最終夭折。如今的AMC隨著美國電影票房一直走下坡路,業績也一路下滑。
“AMC此前4.5億的融資計劃擱淺,或許和美國經濟的低迷以及市場投資者的認可度不高有關系。對AMC的現東家而言,AMC并不是一塊值得留戀的資產。”美國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王宇龍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對于這次收購,專家們依然認為值得慶賀。
曾丹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萬達通過這次并購可以獲得此前很難接觸到的技術,同時也能獲得AMC在國際院線的市場份額,從而使得萬達在文化產業的公司架構更加完善。
王宇龍也表示,并購講究的就是“協同效應”,相信此次中美文藝圈中最大的這筆并購會改變中國影視公司在世界影視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中國移動開拓業務受阻
文化圈和金融圈都顯得一團和氣,興沖沖的中國移動卻碰了一鼻子灰。
2011年10月,中國移動向美國提出申請,希望在美國開展中美兩地長途電話業務并建設通信設施。但美國日前傳出消息,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司法部官員組成的“電信小組”正準備以“情報間諜嫌疑”為由拒絕中國移動的申請。
該小組認為,如果允許中國移動進入美國市場,將使其“更容易對美國政府展開間諜活動,更容易竊取美國公司的知識產權”。
在此之前,同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都在美國進展順利,為何中國移動偏偏碰壁?
王宇龍認為,正是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惹惱了美國。過去10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國際接入成本的降低,網絡增值業務的提升和品牌的拓展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過去10年入美所得,但是客觀地分析,美國并沒有從合作中賺取過多的利益。
“如果中移動入美可以為美國每年解決100萬個就業崗位,相信審批的結果會大不相同。”王宇龍指出。
曾丹爍則認為,此次中移動碰壁主要是因為美國出于安全的考慮,但同時也有中方自身的原因。“中資機構的政府公關和游說活動一直以來是短板。由于信息溝通上的問題,外國的監管機構對于國有企業都有一定的偏見,特別是涉及到國家安全領域的經濟活動更是如此,此前中海油收購的失敗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中國國有企業應該通過整體的品牌建設改變外國監管機構對其的固有看法。”
中美投資悲喜論
關于中國在美國投資的多和少,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各有各的數據。
推薦閱讀
中國到底應該向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學習什么?李宗南教授用自己在美國四十年的創業投資實踐,在《改變中國的密碼》一書中回答了這個沉甸甸的問題,那就是學習創投。 為什么? 第一,創業投資能夠釋放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523/6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