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工業園區,有一片廠區門口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四邊新翻的黃褐色的泥土透著新鮮氣,一群德國工人在調試設備,顯然這里是一家中國公司新建的德國廠地。出人意料的是,這家斥資5000萬歐元,走出國際化綠地投資(Green Field)第一步的中國公司,是一家非常年輕的民營公司。
創立于2001年的紛美包裝有限公司(簡稱紛美包裝,00468.HK),是一家液體食品無菌包裝綜合供應商。公司于2010年12月9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近日市值為41億人民幣左右。
根據全球獨立調研公司Frost&Sullivan的報告,2009年,紛美包裝的銷售額占中國無菌包裝市場銷量的9.6%,排名第二;同時,紛美是全球第三大的液體食品無菌包裝材料供應商,市場份額約為2%。
事實上,提及無菌包裝領域,全球老大利樂的名字不能不提,這家占有超過全球市場70%份額和一度占有中國市場99%以上份額的瑞典公司,幾十年來一直是市場的絕對“老大”。
而紛美,這個從利樂的市場夾縫中拼殺起來的“老二”,在完成IPO奠定其生存的根基之后,開始要尋找更大的市場空間,這一次,他們選擇了開拓國際市場。
“邁出這一步,不是我們首先想到的,而是客戶主動提出的要求”,紛美包裝董事長洪鋼告訴記者,讓生產靠近客戶,是紛美布局全球化的決策策略之一。
而對于這家不到11周歲的小企業來說,要與規模比自己強幾十倍的跨國巨頭競爭,在基本面上,精益生產和品質的提升是必然要跨越的一關,而這些,借助德國的制造和生產基礎,或許是個實現“撐高跳”的機會。
決策:國際化突破
“歐洲設個工廠吧”,2006年的一次商務會談完畢,紛美包裝的歐洲客戶代表突然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當時與客戶會談的紛美包裝總裁畢樺,將之當成一個善意的玩笑一聽而過。
在兩位創始人畢樺和洪鋼看來,紛美那時是“初具規模”,初步奠定了市場地位。而當時國內的兩個生產基地,山東與和林格爾(位于內蒙古),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接單狀態,加之國內消費高速增長趨勢的誘惑,在歐洲那么昂貴之地開設工廠,聽起來似乎很不切實際。
當歐洲客戶非常嚴肅地拋出10億包1L規格無菌包裝材料訂單的時候,畢樺才明白,這是一個非常有誠意的戰略性建議。
那這個歐洲建廠的建議是不是可行呢?是否有適合的人來管理歐洲工廠?后續是否有足夠的國際訂單去填飽工廠的運營吞吐量呢?
從產業鏈來看,紛美生產的無菌包裝材料,其供應對象為乳品和飲料生產企業,其核心原材料的采購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歐美地區,而從成品的出口來看,總銷售額中約有10%出口到國外,其中最大的出口地是歐洲。從產業鏈的路徑來看,如果在歐洲投資設廠,可以將供應鏈縮短,且稅費方面的節約也是可預見的。
讓采購生產供應運輸都更貼近客戶,同時利用歐洲更為精益的生產制造來確保品質,畢樺和洪鋼幾乎是同時拍板。兩位昔日在利樂中國公司的舊搭檔,盡管一起創業后常有不同意見和分歧,但大方向決策上,兩人卻是經常的高度統一,這大概也就是傳說中的“貌不合神合”吧。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歐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菌包裝市場,2011年全球無菌包裝市場大約為2300億包,其中歐洲市場就占1000億包,中國市場僅為歐洲的一半。
長期以來,歐洲無菌包裝市場都是利樂的天下,這家總部在瑞典的全球老大,占有全球70%以上的份額,其在歐洲更是多年來一家獨大。
但市場規律終究存在,只有一家而沒有其他選擇的市場難以維系,紛美包裝能夠在中國存活下來,也源于客戶終究希望市場能“有選擇”。歐美的客戶更是如此,客戶對于選擇的渴望,便是紛美的機會。
2010年12月9日,紛美包裝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首次IPO募資近9億港幣,這其中,大約百分之四五十的資金,用于擴展國際業務。
事實上,IPO的成功,可謂是紛美發展史上的標志性節點,在經歷了從零開始、從利樂的牙縫中求生存、從反壟斷之戰中活下來這一系列的歷練,紛美手中開始有相對充足的資金和資本市場的支持,以繼續下一輪的發展。
如何管理德國工廠?
上市后,2011年開始,紛美包裝正式將在歐洲設廠的項目立項,成立了專門的選址團隊,開始集中在德國尋覓合適的地點。
在最早的計劃中,對在德國新設或者購買舊工廠改造所需要的成本,管理團隊都有比較高的預期——誰都知道,歐洲很貴,人工、設備、土地都應該比國內更貴。
而德國聯邦投資署GTAI推薦的哈雷工業區,給了紛美一個大大的驚喜:在這里新建工廠,其土地成本居然比國內低三分之一左右,加之當地州政府的補貼和支持,足以讓紛美看到一個性價比極為合理的投資環境。
哈雷市位于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安哈特州,其交通網絡比較發達,方圓五百公里之內的交通可以覆蓋整個德國,一千公里之內的交通網絡基本覆蓋了大部分歐洲地區。從哈雷到俄羅斯 、中東、南北美洲,都比較便利。
紛美包裝德國工廠中方負責人劉寶忠介紹,他們預計,通過哈雷的這個工廠,在整個生產流程上,“大大縮短了交貨期”;而原材料采購和運輸成本,也將有較大的降幅。
“比如,我們有一部分原材料是歐洲當地供應的;另外,我們現在的原紙是從美國買的,從美國運到歐洲,比從美國運到中國要近很多,差不多能縮短一半路程。這樣我們的原材料供貨周期就縮短了,后面的交貨期也會縮短。而且,在德國當地生產上的碳排放也比較低,這讓我們工廠整體的生產成本也更低一些。”劉寶忠告訴記者。
已在哈雷駐扎數月的劉寶忠,忙于當地工廠設備調試、上線和員工的培訓。在紛美哈雷工廠的時間表上,2012年哈雷的產能要達到20億包,此后兩年每年要實現翻一番的產能。
人力成本是在境外設廠所涉及到的最大成本之一。從人力成本來看,德國工人的平均工資,大約是國內工人的3-5倍,不僅僅如此,對境外員工的管理、與當地工會組織的溝通等,也是此前許多中國企業跨國收購或新設工廠的掣肘之處。
而在紛美-哈雷這個案例上,當地州政府、工會和當地工人對這個項目的支持和投入,也超出了以往很多傳統觀念的預期:不僅當地州政府免費幫助培訓員工直到合格上崗為止,而當地許多工人也主動增加工作時間,以推動工廠快速上線開工。
推薦閱讀
陳浠 如果基金是上市公司的座上賓,絕大多數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都會淪落到“門前冷落鞍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紛美包裝:“全球第二”嘗試“撐高跳”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02/6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