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人民幣!這是2011年中國整個券商的總資產。
看起來很大,但還不到高盛一家公司總資產的1/3,而400億人民幣的凈利潤僅與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相當。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我國證券業成績顯著,但是與國際證券業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缺乏人才和經驗,早期的證券公司犯了很多錯誤。”
郭樹清在說完這些話不久,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出臺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等諸多利好因素的出現讓國內投行業感覺到了春天似乎已經臨近。
近日,更有消息稱,“中國正在計劃打造本土版高盛”。
形勢一片大好,但美好愿望的實現,還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
郭樹清帶給投行業三大變化
5月25日下午,江蘇無錫,在由《證券時報》社主辦的“投行創造價值高峰論壇”上,中國證券業協會副秘書長周阿滿分析說,中國投行業創新模式已經發生新的變化——正在由過去以監管主導創新向證券公司自主創新轉變,投行業正在努力成為市場的組織者和產品的創造者。
她透露說,中國證券業協會下屬的投資銀行業委員會正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制定和修改新的規則,以充分發揮證券公司的能動性,為投行各項業務創造價值,提供更具有廣度和深度的空間。
似乎與她的這番話相呼應,5月25日晚間,上交所發布了“推動證券公司開展創新工作”一文,該文表示,上交所領導將帶隊主動拜訪多家證券公司,介紹創新工作計劃,聽取證券公司的意見與建議,并將于近期組織召開有關證券公司創新業務的座談會。
該文指出,上交所目前正致力于發展報價回購業務,支持證券公司為客戶提供現金理財產品,同時開展約定購回業務。對于股票抵押式回購等新業務,上交所計劃簡化開發流程,加快專業評價及試點,提高創新效率。
報價回購業務是證券公司推出的類似銀行理財產品的一種投資工具。目前已有國信證券、國泰君安等22家證券公司開展試點業務。
除此之外,深交所和上交所也同時正式啟動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試點。這意味著投行將會有更多的新業務機會。
投行業的舞臺空間逐步擴大,與“郭樹清新政”不無關系。自去年10月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主席至今,證監會共出臺各類政策、意見和辦法50多條,平均不到4天就有一個新政策出臺,政策之密度為“歷史罕見”。這些改革舉措為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公開化和國際化明確了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周阿滿認為,目前投行業正在經歷著三大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是監管理念的重大變化,系列改革新舉措為行業發展創造了寬松的監管環境。二是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過去3年證券公司經營的業務中,股票、債券等均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三是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這讓投行業必須面臨如何提升其創造價值的任務。
“證監會最近提出一系列變革,實際是圍繞著資本市場必須日益變革,持續創新,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這一命題”,上交所發行上市部總監郭洪俊認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包含基礎性制度不健全、市場建構不合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需不斷完善、市場的包容性不足、創新理念未真正形成等多重弊病,但正因為此,在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種種變革的同時,必將為資本市場的主角——中國投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郭洪俊分析稱,未來幾年,藍籌股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將有較大幅度的飛躍,這將為中國投行業帶來越來越多的機會;債券市場的發展和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也都將為投行業創造更大的空間。
圍繞于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話題,有投行人士提出,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深入,新股發行將逐步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這時,投行業務模式應從“重保薦輕承銷”向“保薦與承銷并重”轉變,后者將有助于投行業商業模式的改革。而未來隨著審核環境的簡化,并購業務也將進入快車道,并購業務也將具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多數與會者表示,這一改革將為中國投行業注入新的動力和元素。“新股發行體制改革,首要意義是將加速中國投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從長遠來看本輪新股體制改革將使中國投行業的競爭更加健康有序,未來價值發現能力、定價能力將成為中國投行業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將促使投行業去挖掘真正有價值的項目,積極規避企業風險。未來投行必須不斷增強定價能力,平衡投資方和融資方的利益。”郭洪俊說。
深交所副總經理陳鴻橋則從更宏觀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國投行業新的發展點。“回顧10年前,我們投行界的人士在做創業板上市企業時,200家想上創業板的企業平均凈利潤只有800萬。但是今天我們看到類似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去年一年的營收比10年前翻了好幾番。這些年企業的數量和營業收入都在快速增長。”據深交所統計,創業板291家公司2011年度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9.35億元,較2010年度同比增長26.62%。
他認為,中國企業目前正處于重大發展轉變的階段,各產業都邁入了股債市場融資、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海外擴張等需求的爆炸時期,這些都為投行業提供了更多戰略機遇。
中國版高盛的必要條件
就在無錫的論壇舉辦前兩天,路透社的一則消息讓人對中國投行業的未來充滿了遐想,盡管這尚未得到官方的證實。該消息稱:“中國正計劃對證券業進行大規模改革以創建未來全球性投資銀行,希望它們最終可以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樣的著名公司展開競爭。據中國證監會本月初下發至證券公司的文件,證監會計劃允許國內券商將業務由股票交易和承銷新股,擴大至期貨、衍生品、資產管理、私人銀行和私人股本。”
在論壇上,《證券時報》常務副社長田迎春認為,投行業正在逐步擁有核心競爭力:“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正在加快進行中,在統一兼管的市場體系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能夠通過資本市場中多樣化的融資平臺和融資工具來獲取急需的資金;中國證券市場的并購重組業務也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去年交易金額達到2369億元,這一數據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得到快速增長。”他相信,未來的中國一定會誕生類似高盛這樣的國際一流的投行。
但對于這一話題的討論,多少有些令人沮喪。國信證券副總裁胡華勇對于“國際一流投行”給出以下幾個特征:話語權巨大、強大的盈利能力、源源不斷的創新、在盈利資本和制度上面被業內所摹仿——而對于現在國內的很多投行來說,不僅遠沒達到這樣的標準,甚至正為生存而發愁。“我們目前跟其他銀行、保險包括信托在產品上面差異很大,我們第一步是要在國內把話語權做大。國內的話語權怎么做大呢?首先是規模要大,其次對我們客戶的影響力要直接,對企業和投資人的命運有更直接的影響。”
推薦閱讀
首批中小企業私募債有望于6月中旬推出,且很可能誕生于中小企業聚集的溫州地區。昨日,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與天風證券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溫州地區開展中小企業私募債試點。 目前,中小企業私募債的各項準備工作仍>>>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05/6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