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SCP國際暑期學校聯合總監”身份出現在記者面前的余音,正忙著為她的公司融資。她在與紅杉資本、鼎暉投資、IDG、君聯資本等VC機構的融資談判中,顯得頗為老道。這位年僅23歲的女掌柜,此前已經做了15份工作,包括數次創業——這個數字比起她的偶像、紐約房產天后芭芭拉·柯克蘭(Barbara Corcoran)還差了5份。
與余音一樣熱衷創業,普林斯頓大學2011年畢業的博士汪冠春,愣是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頂級投行高盛的Offer,和他的搭檔、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胡一川,跑回國內創建了“今晚看啥”網站。兩位電子信息方向的海歸博士打算扮演一次“影視類的生物學家”,給世界上數百萬部電影建一個基因庫,幫助人們使用一種新型的推薦引擎,發現自己潛在的觀影偏好。
“今晚看啥”的投資人,真格基金創始合伙人徐小平,對余音、汪冠春這些年輕的海歸創業者,找到一個很潮的標簽——“海二代”。在徐小平看來,這群較早(以大學前后居多)就赴海外留學的年輕一代,其思維烙印和對生活的追求,較之年長一輩的“海歸”,有著更鮮明的“3G”特點:真正的國際化(Globalization),真正能夠融匯中西特點(Grew together),而其觀念和思維上也更有開創性(Groundbreaking)。在徐小平看來,這些特點,使年輕的“海二代”創業者被寄予更大的創造力。
徐小平坦言,盡管真格基金不會只根據學歷背景來選擇投資者,但他仍比較偏好這些具有“海二代”特質的年輕創業者,他投資的諸如聚美優品的陳歐、蘭亭集勢的郭去疾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海二代”。
不僅僅如此,活躍在一批年輕創業者中,還包括一些國外名牌大學畢業、中文說得順溜的“國際面孔”。他們也是活躍在中國的“海二代”的代表。
在凱鵬華盈KPCB創業投資的一位投資人看來,一些新興行業,如廣告傳媒、移動互聯網、在線旅行、兒童教育以及社交應用(Social APP)等領域,與國外領先的創新模式相匹配度更高,年輕海歸創業者容易融合和學習。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就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不投資沒有本土經驗的海歸創業者。一些VC人士也告訴記者,海外模式帶入國內時,會產生各種本土化的問題,成功的海歸創業,處理好本土化這道坎是“必須”的。
本報記者近期采訪了多位年輕的海歸創業者,走近這批正在創業的“海二代”們。
汪峰:從投行小兵到電商新銳
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曾問汪峰:如果我消費一萬塊錢的包,你的網店價格為八千,我為什么不多花兩千塊錢,到實體店去享受VIP服務?
汪峰,LuxSea的創辦人曾被《福布斯》中文網評出的“30歲以下的最佳創業者”,在十多年前,就有電子商務領域的創業經歷。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電子商務大熱。那時汪峰在美國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學學習計算機技術。不到18歲的他,創辦了GreatDogStore公司,利用eBay、Yahoo等早期電商平臺上的差價和競拍模式,倒賣各類IT硬件產品。
在互聯網二次探底的時候,汪峰意識到硅谷的就業前景低迷,于是轉去商學院,畢業后到摩根大通香港分
公司工作。然而,對冷冰冰的計算機代碼和財務數據,汪峰都提不起足夠的興致。
汪峰覺得,“我更愿意與人打交道”。于是,2009年,在從中歐商學院畢業后,汪峰汪峰創辦了LuxSea。這是一家經營精品奢侈品以及獨立設計師產品的公司。從此,他踏足時尚消費品行業,以中端奢侈品代購和代理為市場切入點。
汪峰將主力產品的定位設在1萬元人民幣以下。同時,這些品牌必須在歐美的高級百貨公司有售。比起國內的代購網站,汪峰更多地利用海外資源,花功夫打通品牌方,讓他們直接授權LuxSea為獨家代理商。最終,有13個奢侈品品牌授予他代理權,但汪峰只選擇推廣其中的8家,如伯柯爾(Botkier)、古斯圖(Gustto)等。
公司成立初期時,汪峰仍舊采用自己熟悉的電商模式。他前后找到京東、當當、亞馬遜等8個電商平臺,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合作。
但消費品的銷售不能過度倚賴電子商務,奢侈品行業尤其如此。
“人們選擇電商,一是為了找便宜,二是為了圖方便”,汪峰說,“但奢侈品的顧客與一般電商消費品的客戶不同”,這類產品本身價格較高,且往往認知度在先,尋購行為在后。而在前期的認知過程中,線下的體驗其實是很重要的環節。如薛蠻子所說,能買得起一萬箱包的顧客,不會在乎兩千塊的網購優惠。
在汪峰看來,電商的商業模式中,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渠道推廣,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電商的本質,是要將產品成功地銷售到客戶手上,那就意味著不排除嘗試其他渠道的應用。
隨后,汪峰走上一條“去電商化”的道路,更多接觸線下百貨公司,在上海、北京、臺北等多個城市,進行商場選址,籌備實體店。今年5月16號,位于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第一家LuxSea實體店試運營,當月的銷售額,即與兩個電商平臺的全部銷量持平。汪峰的目標是,今年做到,線下實體店的營業額,占總銷售額的80%。
一位看過LuxSea的投資人這么評價汪峰,他對中西方商業社會的認知和經驗都相當豐富,善于見招拆招,找到市場空白,在解決問題上很是“本土化”。
“海二代”創業記
真格基金總經理方愛之剛完成了一趟硅谷之旅,去美國多所一流名校進行宣講,主題為中國的創業機會,并從中發現好的創業“苗子”,這是真格基金尋找創業者的做法之一。畢竟,這只基金定位在“投一個時代最聰明最優秀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是5年10年一遇的”。
方愛之加盟真格基金,頗為偶然。
當真格基金創立之初,徐小平就想找一個人來管理。他理想中的人選,首先要誠信,因為這工作離錢近;然后要有海外背景,因為需要跟留學生打交道——徐小平早就想好,從“海龜”中挖掘最好的創業者;最后要有管理和財務背景,因為“武”要能看得懂商業模式,“文”要交得出規范的財務報表。
紅杉資本的一位投資經理,一直代表紅杉資本跟真格基金接洽。他按圖索驥想到了師姐方愛之。在他看來,除了前述履歷,方愛之還曾在斯坦福大學是中國學生會主席,可以說百分百契合徐小平的要求。而且,這一職位是在北京工作,其時方愛之在通用電氣上海工作,而她丈夫卻在北京,回北京對她也有吸引力。
方愛之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父親,方風雷,中國最早的金融精英之一。但事實上,成就卓然的父親是她整個青少年時期的最大壓力,她一直想證明靠自己能有所成就,她是方愛之,而不僅僅是方風雷的女兒。
推薦閱讀
昌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二代”創業記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12/6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