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庫咖啡位于海淀西大街鑫鼎賓館的二層,比起隔壁善緣街上的3W咖啡,它顯得“糙”了點:一塊800平方米的長方形場地,拼著幾排風格簡易的桌子,天花板上懸著黑膠外殼的類似油氣管道——店如其名,更像個車庫。
對于“車庫”名字的來歷,老板蘇菂已經對媒體解釋過多次。在美國,成本低廉的車庫,是誕生惠普、蘋果、微軟、Google等知名企業的場所。
“店小二”蘇菂:咖啡館里的觸媒
微博上,蘇菂自稱“車庫咖啡的店小二兒”。如果坐在咖啡館的正中間,可以聽到他頗有磁性的聲音,隨著“跑堂”的位移,從四面八方傳來:
前十分鐘在正南邊辦公區,與一個游戲開發的創業團隊討論某個功能的設計;接下來半小時在西北角上,迎接籌辦晚間沙龍的鳳凰網科技頻道工作人員;隨后在正東邊的吧臺邊,招呼一位來自老東家藍汛公司(ChinaCache)的同事。創辦車庫咖啡之前,蘇菂曾是藍汛的投資總監。
要是不巧打了個盹,他可能會冷不丁過來拍拍肩膀,“有團隊帶來了新鮮玩意兒,等會兒過來看看”。
一位正在搭建SNS網站的創業者評價,在車庫咖啡這樣的松散平臺里,“蘇菂正在扮演一個觸媒式人物的角色”。
根據美國人奧瑞·布萊福曼和羅德·貝克斯特朗在《海星模式》一書中的定義,觸媒是指分權式的開放性組織中,“親手發起一個圈子,又全身而退隱入幕后的人。”
車庫咖啡創辦一年半,蘇菂能隨口說出100多個創業者的故事,講故事的活動時常持續到深夜。他在微博上寫道:“我這輩子聊天最多的一年”。
對于不同的登門造訪者,蘇菂反復進行的一項工作,是從自己的手機通訊錄里翻出他認為合適的聯系人,一個電話叫到咖啡館來,或是從在場的人里發現匹配的對象,促成一次次的會面。
比如做兒童教學機器人的創業團隊卯泰維視,經由蘇菂認識了做太陽能設備的團隊KINNA;猛犸瀏覽器的發明者季逸超,被蘇菂拉到車庫,懵懵懂懂地上了新聞聯播的畫面;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創業者,被介紹給了早年也在英國工作的互聯網前輩。
讓前一撥人搭上線后,蘇菂就轉到下一個地方。他告訴記者,車庫創立至今,他沒有親自投資過任何一個創業團隊,“點子倒遞了不少”。近日登上京東商城首頁的“樂懷悅子油”,是車庫里走出的唯一一家傳統食品項目,蘇菂向來自湖南、擁有800畝土地的創業者,提供了利用電商平臺,以及將二維碼溯源打造為賣點的營銷建議。
上述SNS創業者對記者說,“蘇菂會在需要的時候出現,把不同的人融到自己搭建的人際關系網里。他會提出建議,但不會主導你的個人方案。”
車庫模式:“從開始想不到現在”
一年時間,車庫咖啡躥紅新舊媒體,科技博客、地方媒體、央視,甚至德國的《明鏡周刊》,都競相發表對車庫和蘇菂的報道。
人們請蘇菂總結,車庫究竟采用了什么模式?蘇菂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記者攤開一張白紙,中間畫上車庫咖啡,請蘇菂把他能想到的元素填進去(如圖所示)。
按照蘇菂最初的設想,車庫咖啡要辦成一個為創業者提供低廉創業環境的開放辦公空間。
“從開始想不到現在。”蘇菂說。有人形容,車庫咖啡是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把互聯網的社交模式移植到了線下,做成了創業者的實時交流社區。
實際上,咖啡館的經營,與軟件設計異曲同工,有個不斷“打補丁”的過程。“這里匯聚了大批的創業者,每個人都有新鮮的點子,提供了不少靈感。”蘇菂說。
起初,有朋友質疑蘇菂,辦咖啡館是個賠錢生意。確實,賣咖啡的收入完全不足以支撐車庫的日常運營。但盈利方式隨著創業者們的活動和點子逐漸涌現出來。
某天,一個慕名而來的計算機系學生問前臺,“車庫的T恤有賣嗎?”于是有了新的紀念T恤。夏日來臨,在顧客的建議下,蘇菂正考慮推出夜間的酒吧供應板塊。
目前,除基本的銷售收入外,車庫的盈利主要來自于樓道里每年數十萬的廣告位出售,以及車庫咖啡俱樂部的會員費,每人每年1200元,考慮到資源的配置效率,第一批會員限定在50人。
通過跟廠商的合作,車庫節省了大量的硬件設備支出,并為創業俱樂部贏得了共享設備。此前,阿里云已經向車庫提供了云計算存儲及帶寬,別的廠商則提供了遠程安卓全機型測試服務和免費移動APP真機云測試平臺。最近又有一項讓蘇菂興奮不已的合作:微軟承諾為車庫創業者提供免費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
從周一到周五,車庫請來基金、銀行、法律、技術等創業所需的各領域專業人士,專職坐班,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咨詢。
至于咖啡館內其它的對接合作,蘇菂不必逐一過問。一位在線活動平臺創業者說,“我們自發來到這里,最先是想尋找到投資者,反而獲得了團隊組建的意見,再后來尋到了團隊成員。”
墨跡天氣的創始人趙東,今年五月入駐車庫,他發起的車庫開源技術小組,為這里的創業者提供開源技術咨詢。“所有咨詢免費;也想為車庫解決技術人才的問題。”趙東說。蘇菂認為,趙東的開源小組未來可能發展為技術的培訓項目。
“可以抱團取暖,但別幻想有張溫床”
6月26日晚,蘇菂在微博上寫了一個創業者的故事:“一個曾經的常駐團隊,在北京創業3年彈盡糧絕,準備回老家繼續低成本堅持。今天和一些熟悉朋友在車庫準備告別,但一頓晚飯后,另外一位活躍于車庫相對成功的創業團隊創始人說,你別回去了,我支持你一筆錢,不要股份。希望能留在北京。”
據蘇菂說,這件事振奮了創業者的斗志。“我們來這兒,可以跟同道中人分享創業的苦樂”,一位駐守車庫接近半年的創業者告訴記者。
但一位科技媒體從業者對車庫創業的火熱氣氛提出了質疑,“這樣做是否有非理性的感覺?”
蘇菂坦言,創業者可以在車庫抱團取暖,拿到投資是小概率事件,“你永遠不能期待天上掉餡餅”。對蘇菂來說,他作為一個咖啡館老板的職責,即是為創業者整合資源,提供更低的創業門檻,“把環境變好,讓創業者的試錯空間更大”。
另一位獲得蘇菂幫助的創業者覺得,車庫為創業者營造了一種互助的氛圍,但同時也讓一些個人感覺到少有的被人注視的成就感。“但是創業需要專注,如果完全依賴于車庫的環境,把自己浸染在狂熱的情緒下,恐怕是創不了業的。”
推薦閱讀
華中科技大學產業園東南方向,毗鄰武漢湯遜湖一隅,坐落著一排3層灰色辦公樓,武漢華工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華工創投”)隱匿其中。沒有顯眼的公司招牌,唯有綠蔭擁簇。在6月初夏燥熱的武漢,這里顯得格外寧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創業者樂園:一個人和一群人的“車庫”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30/7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