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傳媒(NASDAQ:VISN)正在度過上市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
華視傳媒近日發布業績預警,宣布下調2012年第二季度業績預期。受此影響,公司股價一度暴跌21.52%,收報于0.73美元。
這一點,“廣告狂人”江南春也始料未及。2010年12月30日,蟄伏多時的江南春出手,斥資6100萬美元購買華視傳媒新發行股份15%,江南春個人認購1%。這次出手,當時被業界普遍認為是“完美之作”。彼時,華視傳媒與子公司數碼傳媒集團(Digital Media Group,以下簡稱“DMG”)官司懸而未決,股價持續下跌,江南春出手時可謂一個價格低點。更重要的是,分眾入股華視,被認為是強強合作,“華視傳媒的大眾公交移動電視網絡與分眾傳媒的樓宇、住宅、大賣場和超市電視網絡及影院網絡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可以為廣告主提供更加全方位的傳播方案。”江南春認為。
如今這份設想目前看來幾近泡影。華視暴跌亦讓分眾傳媒此前的投資出現約5000萬美元的巨額浮虧。華視傳媒目前正在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救運動。華視傳媒董事長兼CEO李利民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華視正在內部進行大力調整,以期第三季度出現良性變化。”
股價過山車
華視此輪股價暴跌起因于業績預期大幅下調。
7月5日,華視傳媒宣布下調2012年第二季度業績預期,公司預計,2012年第二季度廣告收入為2800萬~2900萬美元,而在此前預計的范圍則是在4000萬~4300萬美元。
關于此次下調業績,外界多看成是華視在二季度財報公布之前提前打下的預防針。實際上,從華視2012年第一季度業績看,已現端倪。華視傳媒第一季度總收入為2830萬美元,凈虧損為2110萬美元。在此之前,2011年第四季度總收入則為5340萬美元,歸屬于華視傳媒股東凈利潤為170萬美元。針對收入出現的同比與環比下滑,華視傳媒高級財務副總裁王焱曾將其歸因于季節性因素與部分客戶推遲廣告投放。
而關于此番大幅下調業績預期,李利民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行業回暖的速度不如預期快,其次傳統行業大客戶削減預算。除此之外,互聯網電商網站在戶外廣告的投入也在削減,主要表現在團購等電商的收縮,“去年營收占比約為10%,2012年卻是微乎其微。”
不僅如此,受業績與DMG收購官司懸而未決的影響,華視的股價一直處于下跌狀態。2011年11月,華視內部發生股東“逼宮”,股東橡樹投資和戈壁投資指責華視傳媒董事長李利民管理不善,“致使股票價格在三年內從22.38美元一路下跌至1.52美元,跌幅達93%。”盡管李利民事后繼續留任,華視仍然一路向下。據i美股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5月以來,華視傳媒股價從1.8美元的價位連續下跌至1美元以下。
暴跌幕后
在李利民看來,在華視長期發展中,真正遇到的瓶頸則是“媒體價格”。“銷售收入中72%是媒體成本,”李利民表示,“媒體成本過高導致了華視的低利潤率。”擁有中國最大的戶外數字電視廣告聯播網,合作媒體平臺卻成本過高,公司議價能力不強是華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成立于2005年4月的華視傳媒擁有中國最大的戶外數字電視廣告聯播網,此網絡的基礎是其與全國各地公交、地鐵公司的合作,公交、地鐵公司授權其可在公交車、地鐵等戶外人流聚集的地方安裝數字電視屏,接收電視臺的無線數字電視節目,并售賣廣告,該聯播網在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具有戶外數字電視公交平臺廣告唯一運營(代理)權,華視向公交、地鐵公司等數字電視屏產權單位支付媒體采購費用。
據李利民透露,政府的支持或許將成為華視轉危為安的動因之一。一方面,華視近期承辦深圳的新媒體園區,“園區作品的展示將在未來的5年~10年內為華視貢獻一筆固定的廣告收入,很有可能由政府予以贊助;其次,對于處于孵化期的沒有宣傳費用的新媒體企業,華視將通過為其提供其免費的媒體平臺展示時間來作為對其的財務投資。另外一面,華視正在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談,“短期內降低媒體成本的可能性非常大”。
除了寄希望于政府的支持,華視顯然還需更強有力的自救手段才能在短期內顯效。據了解,銷售隊伍的調整從二季度開始已經在華視內部展開,“這種調整不在于規模上的擴充,除聘請高級銷售管理人員之外,更多是針對客戶的細分市場梳理,加大激勵等手段。”
“廣告收入的縮減不過是表象,內部存在的股東矛盾、管理不善以及銷售團隊等諸多問題才是導致華視股價暴跌的根本原因。”接近華視的人士表示,收購DMG是華視的一個轉折點,收購后華視傳媒向DMG前股東提起訴訟,指其在出售DMG過程中涉嫌包裝財務報表及粉飾業績等“作假”行為,官司懸而未決,股東內部不和也給華視的長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華視雖為上市公司,管理作風卻帶有典型的家長作風,更像家族企業,人員流失率也非常高。”另據消息人士透露,在面臨銷售業績下滑的情形下,“華視的單子折扣已經打到很低。”“部分酒類、快消類客戶2012年調整廣告預算時,削減了電子類媒體的預算,而在華視的客戶構成中,快消類則是營收主體。客戶結構過于單一也是華視的潛在風險。”
而另據記者了解,外界一度寄予厚望的“分眾+華視”模式,在分眾入股后也并未真正顯效。業界人士透露,雙方并沒有較深層次的業務合作,“僅是華視的銷售在推自己的資源之外,也會給客戶推介分眾”,這一說法得到李利民的證實,“但是高層之間會保持良好的互動和溝通。”關于當初江南春曾提到的雙方資源的互補與整合,分眾方面沒有給予正面回應。
在李利民看來,經過一系列的內部調整,加之政府援手,華視第三季度的業績會有一個明顯的反彈。但目前的問題是,一路暴跌之下的華視亟須在短期內完成自我救贖。2007年上市的華視傳媒股價連續多日徘徊在1美元之下,已經接近退市警告的邊緣。按照納斯達克規定,上市公司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必須在90個交易日內回升到1美元,且要連續保持10個交易日,否則將被摘牌。
推薦閱讀
如果要問:現在北京哪兒是創業者密集的地方?答案是:中關村附近的車庫、3W、必幫等創業咖啡館區。就是這些并不起眼、但人氣很旺的小咖啡館,踩準了創業服務業蓬勃興起的浪潮。 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隨著近年來國內創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視股價“暴跌”疑云 分眾入股未顯成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714/7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