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4歲的他,現已身兼教授、博導、總經理等身份。由于學術研究卓越,他曾只用4年時間便攻下碩士和博士學位,兩度被破格提拔副教授、教授。最終,他沒有滿足在平坦的學術道路上單一地走下去,而將目光投向實業領域,立志走產業、教學融合之路。
朱樟明,這位學術、實業界的“兩棲”博士,來蓉創建的以“綠色、節能”為目標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成都啟臣微電子有限公司,僅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已申報了30項發明專利。近日,“基于物聯網的傳感器節點信號處理SOC及應用”項目,被列入2012年成都高新區重點科技創新計劃項目。
“實業與學術的路,差異太大了。”這位在學術上順風順水的教授,在創業過程中經歷了痛苦的角色轉變,然而,這兩條路在他眼里不乏共通之處,他稱,“所需要的激情都是一樣的。”
兩度“破格”31歲晉升教授
朱樟明出生于浙江嵊州,自幼聰穎好學,對數理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格外偏好物理和化學兩科。那時,他心里便產生了要當一名物理科學家的夢想。
年輕的心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他1996年參加高考,填報志愿時,沒有考慮省內高等學府,而將目光瞄向了西部。第一志愿填報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技術專業,第二志愿則填報了位于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
第一志愿即被錄取,對于第二志愿中的成都,年輕的他未曾想到多年后仍會結緣,將工作的重心轉到這里。
在校讀書時,對于他的很多同學來說,物理公式、邏輯推理是那樣的繁雜和枯燥,而在他眼里這一切都變得樂趣無窮。本科畢業后,他繼續攻讀碩士,碩士學位拿到后他又向“博士帽”進發。由于卓越的科研能力,僅一年時間,他便完成博士論文《高速CMOS數據轉換器及數據采集電路設計研究》,順利畢業,成為當時學校里用時最短的博士。
后來他留了校,在IEEE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微電子方面學術論文數十篇,先后主持和參加“核高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由于優秀的科研能力,在27歲那年,工作僅1年的他便被學校破格評為副教授。2009年,年僅31歲的他再次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博導。
尋戰商場來蓉創業百萬元投入變“學費”
學術道路上一片坦途。或許走得太順了,他想尋求更大的挑戰。他稱,“我是浙江人,或許從商的愿望都是埋在骨子里的。”在家鄉,他的親戚朋友中經商的比比皆是,從小在商業氛圍中耳濡目染。帶著浙商的情懷,朱樟明有了將手中的知識、技術轉變為產品,把實業與學術相融合的想法。
2005年,朱樟明因為研究項目受邀請,第一次來到成都。經過多次接觸,高新區的創業氛圍、創新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他們特別看重對小企業的扶持和孵化,也看重人才,引薦我到博士創業園。”
后來,朱樟明毅然決定來蓉創業。他的選擇也得到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支持和成都高新區的幫助。“從物色場地到注冊公司,高新區的領導和服務人員都不厭其煩地幫我,他們的真誠打動了我。”2010年8月,一家以“綠色、節能”為目標的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型企業——成都啟臣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建起來。
然而,他的創業之路卻并不像學術研究那樣一帆風順。他稱,“由于缺乏經驗,我們認為好的產品,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做出來后卻沒被市場所認可。”公司起步不久,集中投入了100多萬元經費,研發出一款LED照明控制器,雖然兼顧了綠色、高效能等優勢,但當他信心滿滿地找到客戶生產商時,卻被潑了冷水。原來,產品設計中有多個接口,對于一線工人來說太復雜,產品在大批量生產中遇到障礙。
“當年那批產品還壓在庫房,百萬元投入打了水漂。”對于當時創業之初的團隊來說,這給了他沉重的一擊。創業中的風險、壓力讓他輾轉難眠。但他很快振作了起來,經過深入了解市場后,公司也重整旗鼓,將產品升級改進,最終,曾經對他們表示拒絕的客戶拋來了橄欖枝。
“現在看來,那百萬元是交了學費,買了教訓。”朱樟明在后來帶領團隊研發產品的同時,不再只待在實驗室,開始更多地走近市場,以市場為基礎進行產品創新。
從“教授”到“總經理”克服角色轉換難題
除了公司在市場中不斷接受考驗、調整航向外,他本人也經歷著從高校教授、博導到企業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工作領域的改變最初讓我很難適應。”他稱,以前主要和專家學者打交道,現在則主要面對實業界客戶,與他們深入溝通。公司經營不同于高校做科研,后者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而前者則要考慮生存、競爭、風險。“做學術時,從事探索性的研究,只要創新、先進就可以,可能五年、十年在現有的條件下都是無法實現的,但有前瞻性。而做公司,你得面對公平的市場競爭,客戶更在乎直觀效果,做出來的產品,不光要叫好還要叫座。”他這樣看待兩者的區別。
朱樟明也在不斷地做出調整。創業之初,他以80%的精力帶領團隊投入科研,進行技術創新,而現在他則以20%的精力,投入科研,帶動團隊的研發力量,將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關注市場動態,把握公司發展方向中。
創業的同時,朱樟明的學術研究并沒有松懈。目前,朱樟明仍是20余位研究生、博士的導師。創業后,一個月的時間里,除了在成都 “坐鎮”外,他至少有一周的時間到廣東、深圳拜訪客戶,考察市場,另外,就是回西安的學校參與科研工作,不時飛至其他城市參加學術會議,他成了“空中飛人”。
他稱自己是“白天忙公司,晚上做學術。”創業后,他便就沒有在晚上12點之前休息過,幾乎沒有周末時間。“累嗎?”面對記者的詢問,朱樟明笑著說,“雖然學術、實業道路有很多不同,但有一點是想通的,就是需要同樣的激情,有激情就不覺得累。”
兩年申報30項專利 創新不懈
創新型的企業需要技術實力做支撐。公司新近研發的一款產品為傳感器網絡后期信號處理芯片,以對遠距離出現的“陌生人”進行檢測,主要用于安防等方面。他舉例,比如在家里安置了這款產品后,主人不在家時,家里闖入了不速之客,主人的手機馬上就會接收到預警信息。
“該產品由于有了新型的電路結構、計算方法,可以做到零誤報,有遠距離操作、靈敏度高等優點。”他介紹道,“目前相關領域,只能做到檢測10米以內物體的產品,而我們這款產品能將檢測距離延長一倍。”
推薦閱讀
“上海金融谷項目第一期投資額達到31.1億元,全面投產將有超過100億元的產值。”深圳聯合金融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廣昶指著上海市嘉定工業區城北路一塊空地說道。3-5年后,上海金融谷的兩大功能區金融綜合服務核心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教授變身老總 兩年申報30項發明專利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803/7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