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而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有人預測,未來珠算或重回小學課堂。(12月5日《新京報》)
歷時5年終于申遺成功,的確讓人舒了一口氣。珠算成功申遺,將有助于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但一申遺成功,就想著讓其重回課堂,恐怕還是不合時宜。
從現實來看,珠算的地位大不如前,小學課堂不見其身影;從去年開始,一些全國性的會計比賽也取消珠算項目。應該看到,這畢竟有著現實因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已逐漸被削弱,學生對其也沒有多大興趣,再讓每一個學生都去學習珠算,恐怕有些勉為其難。
珠算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有其獨特的“魅力”,珠算申遺成功,值得祝賀。有專家認為,小學階段很有必要學習珠算,這似乎有將珠算推向小學課堂的意味。據稱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義務教育階段19個學科科目的新課程標準中,在1~3年級對于數的認識中增加了“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的要求,這被認為是珠算重回小學課堂的一個信號。而一個淺顯的道理是,如果這樣做的確有必要,且小學生很喜歡,就可以回到課堂;如果小學生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即便是重回課堂,也多是勞民傷財的事。
學習珠算,是一件有益的事,而申遺成功,似乎也在表明珠算該大張旗鼓地傳承下去,但必須要清楚的是,重視珠算是一回事,回不回小學課堂則是另外一回事。據介紹,目前有珠算推廣的對象主要為四類群體:幼兒,智力缺陷兒童,老年人以及大中專院校學生。即珠算對這四類對象有益,有幫助,那珠算的“生命力”無妨綻放在這四類對象身上,沒有必要擴大到每一個小學生身上。
珠算固然可以提高學生對數的認識,提高手的靈活性,可并不等于就要進入課堂,事實證明,什么都進課堂,效果也不一定就好。比如京劇也曾經進入課堂,效果卻并不好。
一言以蔽之,珠算進不進課堂,學生說了算。不進課堂,也不代表珠算沒有價值。時代在發展,珠算的“生命力”也該轉移陣地,在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這才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推薦閱讀
據《新京報》消息廣東省衛生計生委4日通報,2012年度廣東省社會撫養費征收金額為14.56億元。至此,已有24省份公開2012年社會撫養費征收額,總計近200億元。 今年7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珠算回不回課堂,不能以“申遺成功”為標準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31206/29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