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共享單車迎來爆發式增長,隨著市場格局的趨穩,行業大洗牌將至。兩年前,滴滴與快的進行合并,之后牢牢霸住市場絕對地位,致使背靠巨頭的Uber中國與易到再無任何逆襲機會。共享單車大戰激烈程度比之更甚,誰能早日占據市場領先,在最后一輪的PK中誰就擁有更多的砝碼,在共享經濟戰場上從來只有成王者而無亞軍一說。
共享單車大戰終究還是速度為王?
2017年共享單車大戰從線下城市蔓延到網絡,爭奪第一的口水戰已呈白熱化。就在這個節骨眼,5月17日ofo小黃車品牌升級發布會暨ofo小黃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戰略合作啟動儀式(下文簡稱:品牌日)在北京舉辦,ofo聯合創始人于信、張巳丁,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羅世禮等出席發布會,演講中張巳丁提出五個“the one”,暗示已做到市場領先。同時宣布更名、啟動全球頂級域名及全球戰略等一系列大動作,讓這個充滿硝煙味的戰場再起波瀾。
我們知道,共享單車市場呈現兩強格局,ofo與摩拜分別代表著兩個陣營,一個走速度與親民化,一個走中產階層與慢熱發展。究竟誰的方向更勝一籌?不僅業內觀察人士想要知道答案,無數進入該領域的投資人更想早日掌握未來趨勢,整個行業已進入角力的關鍵期。
因此,ofo在品牌日公開了五個“the one”數據來展示肌肉,給投資方和外界支持者吃個定心丸。1、目前ofo連接的車輛近500萬(5月速途數據摩拜為365萬);2、自春雨計劃以來,ofo在國內用6個月時間覆蓋了100個城市;3、全球戰略已在4個國家實現運營,覆蓋新加坡、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波士頓,哈佛大學等地;4、ofo用戶累計騎行10億次;5、與鳳凰、飛鴿強強聯手,自行車產能占據共享單車行業70%。
從ofo公開的數據上來看,用戶累計騎行人次方面,已一倍摩拜4月公開的5億數據,而覆蓋城市數量及連接車輛也遠高對手。作為進入城市市場的后起之秀,由校園走出的ofo一直以來就以擴張速度見長,在重要的品牌日再次拿出各項優異數據,以及聯合國羅世禮的參會,好好的大秀了一把。
不過,從一些第三方的數據來看,ofo同樣占據著優勢位置。日前小米對外公布的《小米應用商店2017年一季度報告》數據顯示,應用下載方面,ofo共享單車占據44%市場份額穩居榜首,摩拜單車36%的占比緊隨其后。更為直觀的則是來自資本的押注,3月ofo D輪以超過當時摩拜融資額度一半的4.5億美元融資,轟動整個創投圈,諸多數據利好ofo的前景,讓人不禁思考,難道這場共享單車的曠世大戰ofo終將笑到最后嗎?
顯然,品牌日ofo想表達的并非這些東西,演講中張巳丁多次提到用戶,稱希望用戶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能感受到我們為了舒適性和體驗感所做的努力和迭代。從ofo當日諸多動作我們可以看出,ofo重視用戶的言論并非說說而已。比如Slogan從“隨時隨地有車騎”改為“騎時可以更輕松”,以及把原共享單車ofo品牌改為用戶稱呼更順口的ofo小黃車,還有啟用接受度更高的全球域名www.ofo.com,一切都在圍繞著用戶需求而變化。
一面追求速度,一面追求更貼近用戶習慣,在這場共享單車大戰中,接地氣的ofo似乎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更鐘情于打“情懷”牌的摩拜。不過至于誰能笑到最后,這一切都難以有定論,可以確定的是,2017年共享單車大戰將異常慘烈,互聯網行業無數的前車之鑒佐證了“壟斷”的力量。行業或在不久的未來迎來最后的洗牌期,2017共享單車之爭必無亞軍之說,要么你死要么我亡。
合并效應或失效:共享單車將是獨裁者游戲?
2016年共享單車大戰即已開啟,行業兩強摩拜采用橙色車身、ofo采用黃色車身,自此以車身顏色區分品牌漸成行規,隨著共享單車新入者劇增,網友無不調侃彩虹的七個顏色顯然已不夠用。如今共享單車這個賽道上已擁擠進幾十家入局者,各路資本也磨刀霍霍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攪動整個市場。據日前鈦媒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共計融資90億~100億元人民幣。其中ofo與摩拜單車融資額即超過80億元人民幣,約占行業總融資額85%。
2017年的共享單車大戰,很容易讓人同當年的團購大戰、在線票務大戰、分類信息大戰、打車大戰等聯想在一起。無數案例證實,在互聯網行業只有做到絕對的市場老大,才能成為真正的規則制定者,從燒錢競爭中脫困,實現真正的從創業新星到獨角獸的轉變。正因如此,近兩年中國互聯網爆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合并潮,多個領域相繼出現雙強合璧快速結束戰爭的例子,如滴滴和快的合并、58同城和趕集網結盟、美團和大眾點評聯姻、攜程和去哪兒“牽手”等。
共享單車作為中國互聯網新興起的創業領域,也難逃這個窠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ofo與摩拜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路徑,并不像此前幾次合并潮中的雙方業務整合難度較大,就拿網友常來調侃的車體顏色,還有智能鎖等不相容的智能化配件,都阻礙著共享單車整合的可能,以往其他互聯網創業領域的合并效應或在共享單車領域失效。
共享單車是更強調線上和線下雙向布局的新風口,ofo與摩拜之間必有生死一戰,誰的模式經過市場洗禮證明了更符合大眾利益,誰就將成為共享單車行業最終的獨裁者,共享單車之戰將九死一生。
ofo輕模式后來居上,會是最終的勝利者嗎?
自共享單車大戰開啟,ofo與摩拜就被頻繁的放在一起比較。但從單車成本和運營模式上來看,ofo代表著輕模式,而摩拜則代表著重模式。簡單地以輕和重劃分并不公允,其實兩巨頭背后諸多運營上的差異,是各自定位不同所導致。從品牌上我們也能看出端倪,摩拜(Mobike)命名中Mo代表mobile,手機的意思,bike是自行車的意思,從命名方式上可看出就是走精英化、中產路線。反觀ofo則比較單純,ofo象形上就是騎自行車的人,表明創始團隊從初始走的就是平民化,全球無論哪個國家都可以輕松辨識ofo品牌含義。
理解到摩拜與ofo這一層區別,才不會被輕和重搞混,雖然現在摩拜在降低單車成本,ofo也在推出各類具備特色的高價位單車。但從本質上來講,雙方的目標用戶和戰略方向有著天差地別的差異。從兩家企業的諸多動作中我們也能嗅到這些區別,摩拜用一句很“情懷”的話語,正是“討好”中產路線的一種宣傳策略。
反觀ofo,無論是最初命名上選取ofo的簡單直白,還是“品牌日”上順應用戶稱呼習慣中文改名為ofo小黃車,所有的動作出發點無非走全民化的戰略使然。如此前“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所言,隨著消費者選擇的力量越來越大,企業不能再僅從盈利角度來經營自己的品牌,商品只有被精準的定位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從定位理論上分析,想要明白未來共享單車大戰最后一役中,ofo與摩拜,誰能從拼殺中獲得最后的勝利。就要看,兩家企業誰的定位更符合共享單車主流用戶的需求。據北京市統計局日前對北京市16個區,16-65周歲的1000名城鄉居民開展的使用共享單車及滿意度專項調查顯示,1000名受訪居民中,騎行全民化趨勢明顯,近八成的被訪者使用共享單車的頻次較高。從此能看出,共享單車用戶群覆蓋了老、中、青整體人群,僅從定位上來PK ofo的全民化顯然更有發展潛力。
另外,據國內移動互聯網數據監測機構TrustData日前發布的《2017年Q1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用戶監測報告》顯示,2017年Q1共享單車整體日活躍用戶飆升6.5倍,其中ofo月新增用戶為451.1萬,占比超41%,超第二名摩拜、第三名酷騎之和。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兩強輕重之爭時,其實真正決定誰更受用戶青睞,還是企業自身定位與努力的結果,新增用戶速度是老二、老三之和,似乎正是定位更清晰所使然。
無論此前蘋果CEO庫克現身ofo總部,還是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羅世禮出席大會,無不證明各方力量對ofo的看好。ofo能夠更快一步的進行全球化,獲得科技巨頭與聯合國官方的青睞,似乎就同ofo更簡單、清晰的定位有關,畢竟騎行只是個簡單的生活方式,沒有必要將至束之高閣作為一種品位來膜拜,全民化、平民化的輕模式或才是共享單車真正的未來。
2017年上半年即將過去,共享單車更為激烈的競爭將在下半年強勢開啟,誰能最終笑傲江湖,作為用戶的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5月17日,ofo品牌日,已經在單車出行市場鏖戰兩年的ofo提出品牌升級計劃,以全新的視覺、交互以及精準定位,地圖找車等主要內容,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品牌升級之際,恰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共享單車之爭ofo數據遠超摩拜:戰場無亞軍 速度是王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