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之間,電商就成了眾矢之的。有電商創業者跳出來悔恨自己入錯了行,有投資人站出來抱怨這是一場擊鼓傳花式的騙局,當然也少不了媒體的跟進和調查。對于一個人來講,最大的危險不是得了重病,而是不敢面對。一個行業同樣如此。
無論是“電商泡沫論”還是“電商過冬論”,盡管用詞犀利,但無不折射出這個行業存在已久、也包裹已久的一系列問題:B2C不賺錢,為什么還能受到VC的瘋狂青睞和追捧?到底是創業者的錯還是投資人的錯?以凡客為代表的這一波電商,在追求速度與激情的過程中,是否迷失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在之后,哪個電商領域有可能會成為新的“麻煩制造者”?
您正在看到的這兩個圖表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50家創投機構在電商領域的主要投資清單,上面涉及的電商公司大多已創辦3年以上。它們或是為資本而生,或是因資本而生,它們的問題就代表了中國電商行業的問題,它們的出路也象征了中國電商行業的出路。2012我們看它們,以及它們背后的VC。
的反思
感受到冬天了嗎?
陳年:2012如果不是世界末日,就是電商寒冬,但這是凡客最大的機會。冬天是最好的投資期,你看中國的百度和,他們都是在金融危機時迅速擴張起來的。牛逼的公司都是冬天起來的。
從長遠來看,我覺得的大勢剛剛開幕,好戲還沒有開始。我們不要過早的下結論,因為十年前我和雷總一起做卓越網的時候,我們就以為我們到了模式的頂點,亞馬遜就是唯一的模式。其實十一年以后,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當時糾結賣書還是賣音像品這是一個非常笨的問題。
現階段什么是最重要的?
陳年:現階段現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業務的成長和用戶的重復購買率。最應該關注的是用戶和產品。只有用戶和產品,能給你帶來收入、人才和資本。每一次投資人進來,都看到了凡客扎扎實實的快速發展和產品線的擴充,以及用戶大量的二次購買。
由于對用戶體驗的關注,特別是如風達的服務,凡客目前的二次購買在80%以上。我們因為退換貨環節的設置,成本增加了不止一倍,但用戶實實在在地用二次購買來回報我們。他們又影響了周圍更多的人成為凡客的用戶。
現在我們的新用戶中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小學生、生產線上的小孩們。去年春節前,有一個特別讓我震撼的事兒,我有一個朋友,帶著孩子來北京,這個小女孩小學五年級,我說這個小孩她怎么知道凡客的呢?她說我們同學都買凡客,12歲。然后我問她媽,是你買了她穿?她說不是,我自己買,然后就給我看她穿的凡客的帆布鞋,我說你同學一般買幾雙?一般三到五雙。
小孩兒穿校服,他唯一可以自己選擇的是鞋子,我覺得這個事兒給我特別大的觸動,我們的用戶群居然到12歲了。59塊錢一雙,他一個月可以買一雙,用他的零花錢,對他的零花錢沒影響。父母很高興,因為他們過去會說七八百塊錢買阿迪,結果三雙凡客還不到200塊錢,好玩兒,這個小孩給我很大觸動。我說對不起,過去我真的沒有考慮你們這個群體,后面我就想凡客應該做全碼的東西。
凡客的價值在哪里?
陳年:中國服裝的品牌歷史了不起才有30年,時間其實也不長。像雅戈爾這樣的,當品牌有了一定影響力后就開始提價。大家的競爭也很激烈,都比著線下開店,而開店就造成庫存積壓。服裝銷售額一般在20億左右,最高過不了80億。凡客成立4年的成績,就是要來顛覆線下傳統服裝企業。
凡客的29元T恤已經成為凡客品牌資產的一部分,我們就是要讓29元深深烙在用戶心中。
今年VT已經賣了1000萬件,當凡客把T恤賣到5000多萬件的時候,我相信在中國沒人敢再做T恤。
中國制造需要凡客這樣的品牌,過去只有國際大牌采用好的品質。而凡客的出現,使得這些工廠不用再盯歐美、日本的單子。如果有4、5個凡客,將對中國制造帶來更大的意義。
如何看待“人”的問題?
陳年:1、鏟除利益集團。當老員工已經在熟悉的崗位上做得非常自如時,并且也有能力去嘗試新的事物,為什么不能給他開辟新的空間?而已經被公司做得很成體系的事情,則可以讓新人來通過它快速適應公司,快速得到鍛煉和學習。
我要破除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團,公司大了就有既得利益集團,既得利益集團很多,每個大部門都是既得利益集團。既得利益集團,都不會希望發生很多創業的故事,我的責任就是,好,有一件事兒,說半天就沒人做,我就給你扯出來一個人做這件事,保持公司的創業性質。因為原有的人,兼著做,你就發現,他把重心放在以前的事兒。某個既得利益的集團他的老板只有一個,對于新事物,永遠是順手做的,原有的事兒給他壓力大的時候,他就把新事兒就忘了。所以這個時候辦法很簡單,就扯出一個人來,做新的事情,而對這個新人是什么,100%,這個事情就是他生命的100%。
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人的創造力和對成就感的渴望是無限的,讓他從原有的體系里面出來,去創新,給他足夠的空間和資源,他的成敗是取決于自己的創造和自己執行力的事。這樣的人是無窮的。
2、不爭論。圍繞用戶體驗的一些政策,比如退換貨,與公司管理層也會有不一致的看法。很多時候大家是“怕麻煩”的本能反應。
但我的想法是不產生正面沖突,將它掛起來,我以消除正面障礙為主。
我的做法是“不爭論”,是鄧小平提出來,這是最大的智慧,讓時間來證明。如果錯了,我們再回過來;如果對了,那繼續往前走。
章蘇陽:凡客錯了嗎?
VC在電商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肯定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不是煽風點火。
我們IDG投了一些跟電商有關的項目,包括當當網。凡客是其中的一個投資案例,除我們之外,投資凡客的大概還有6家VC.從體量上來講,凡客目前在電商里面規模也是大的。之前我也看到一些對凡客的非議,不知道是真是假,因為我沒有直接負責這個項目。
至于說凡客犯了什么錯誤,我真的不知道。大家只是討論,無所謂的,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在DoNews上看到有人說“凡客買一送一代表什么什么”之類的東西,還說他們“跑了幾個人”,我目前得到的就是這兩個方面的東西。
我們最早投凡客的時候成本比較低,但是每一輪都是跟進的。很多公司做決策跟當時的規模有關,大規模時的決策和小規模時的決策是不一樣的。
說一下亞馬遜或者京東商城。三年前,我跟內部的人打賭,說京東商城做到45億美金流水的時候可以實現盈利,但現在還沒有盈利,這個可能跟策略有關,很顯然是要在更高的情況下盈利。
原理上可以在2010年年底實現盈利,但是有一家上市了,所以拿更多的錢買資源過來,成本被抬高,造成大家都不賺錢了,至少在2011年三季度以前看正式的財報是這樣的情況,2012年可能也是這樣的情況。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競爭策略,發展階段不一樣,策略也不一樣。
企業到底要不要盈利?這個問題是需要平衡的,你規模不大的時候可能不涉及這個問題,但規模大了以后可能也會涉及到:我今年到底該繼續擴大市場還是要盈利?這一點同樣也表現在優酷和土豆上面。這兩種考慮不一樣,比如說我投如家,投漢庭,怎樣來評判呢?第一、看市場有沒有足夠的空間,是不是你不拿市場別人就拿掉了;第二、你的資金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住開新店的要求。這一點是通用的,大家始終在考慮這么一點。
我到底要拿更多的市場為先?(當然有些可能黏度高一點,有些黏度低一點)還是展示財務結構為先?在錢比較富余的時候以第一種為主,錢不富余的時候以第二種為主,這是不同的發展策略,根據企業不同的情況來選擇。因為大公司之間的競爭和小公司之間的競爭不一樣。小公司之間競爭是要比誰家產品做得更好,而大公司的產品因為都做得很好,就要比看誰先犯錯誤。所以不同時期的策略是不一樣的。大部分投資人并不抽打企業的,我沒感覺到投資人整天抽這幫人,我們也有很多VC在一起,大家抽企業的很少,十分之一不到。
事實上,大家不要把電商搞得太神秘化。就電商企業的前期,對客戶來說價格有可能會低一點,但最后跟百貨公司的毛利率、凈利率也差不多,不會有明顯的差別,因為兩者的成本構成最后差不多。不要認為做電商可以賺大錢,不是這回事。投電商和投太平洋、百盛等百貨公司的情況差不多。只是說如果讓去做國美沒有機會了,所以做了京東;你說讓陳年去做太平洋百貨都沒這個可能性。只不過有這么一幫人活躍在網絡空間做生意而已。
有些人說,資本是為了逐利的,說VC進入后可能會快速催熟企業,給團隊施加壓力,容易導致企業在客戶服務、品牌等方面出現問題。這點我不同意。資本進去以后客服就不好了?這是不對的。其實應該是資本投進去以后一定會對客服有更加嚴格的要求。但是資本投進去一定是為了賺錢的,資本不相信眼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賺錢。
據我所知,凡客的董事會沒有要求陳年要達到多少預期,說今年達不到要求就要把他殺了,我沒有這個印象,基本沒有這樣的事情,一般都是陳年自己報個東西給董事會,我沒有印象董事會要給他施壓。
大家都是實事求是地匯報情況,拔苗助長沒有意義,有VC進入的不一定是好公司,沒有VC進入的也不一定是壞公司,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規律,有一個小氣候,也有和大氣候相結合的產物。如果是嚴肅的VC進入的話不會扭曲一些特別的規律,不會要求一定讓你做到什么,有些東西是逼不出來的。
事實上,很多時候除非錢沒投進公司,但只要進去以后,這個命就定下來了,你改變不了什么東西,很大的改變都是很艱難的,說VC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之類的話,都是瞎扯的,沒有那回事情。很多VC哪怕關掉企業都要關得干干凈凈,而且還要負責任,誰讓你干這行呢?
VC在電商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肯定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不是煽風點火,煽風點火是貶義詞,VC投了這么多錢對整個生態肯定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是正影響還是負影響,個人見解不一樣,所以這個東西要看人民群眾對VC的看法。有的人感覺VC一幫子人全是壞人,有的感覺VC不是太壞,說VC全是好人的人也不多。如果讓人看一眼就知道這個人想賺錢,這人基本不是好人,而VC就是為了賺錢的,所以一定不是好人,只能說我們是壞人中的好人而已。
任何產業都有一個周期,經濟發展也會有一個周期,在這些發展周期中,資本總是臭的,總是要逐利的,總會一哄而上的。我們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幾類是屬于“好了傷疤忘了疼”,VC、投行典型的屬于這類,基本將來還會重復(一哄而上搶案子)的故事。別以為2000年有教訓,其實沒有用。所以有一幫人是這樣做的,過了幾年就忘了,還是重犯,就是這樣的情況。
有人講投資人投了很多錢到電商行業中,為了拿客戶等原因,企業可以在虧損的狀態做,于是很多人也都在虧損的狀態做,這個生態圈就不會太好了,但我們相信市場的力量,它會自動修復這個生態圈,其中就包括:投資人可能投到這個領域的錢少一點,或者企業間的重組多一些,或者有些企業退出了等等,會通過市場的方式自己來進行調整。
我感覺最近大家對電商非議比較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前兩年大家對它的期待、估值特別高,覺得只要是看到電商企業就感覺都是好的東西,全都要投。實際上,現在就回到了大家以平常心對待電商的狀態:好的話就投,不好的話就不投。不要感覺電商這東西多厲害,想著將來肯定要怎么怎么樣(會有多高的投資回報率),沒有那么神,它就是一個平常的東西,就用一個平常心,把它作為一般的業務對待就完了。
實際上所有的行業都是如此,沒有一個不投不行的行業。不過網上現在很多搞自主創意,做自創產品、自創品牌的東西,就純通過網絡銷售,我估計將來肯定會有幾家成功。
我感覺電商拼到最后,最關鍵的不是拼產品,而是拼公司的管理。公司越大,管理難度就越大,以前跟攜程做一樣模式的企業至少有200家,為什么到目前為止攜程還是老大?只有攜程做到了12000人的規模,所以跟電子商務有關的東西我從來不認為是產品的東西。
VC所有的想法是基于你要成為大公司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管理能力一定是要極其強的,我們目前的電子商務如果有問題,基本都是管理上的問題,不一定是產品上的問題。如果哪一個電商要管理好,將來變成一個好的電商公司,首先它是一個管理上非常好的公司,其次才是一個產品好的公司。
至于2012年的上市情況,資本市場如果能夠恢復的話,那肯定會有上的,只要投進去能夠產生規模,基本能上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我感覺關鍵取決于2012年的資本市場,或者說取決于2012年二季度以后的資本市場,因為一季度我估計肯定是黃掉了,也是不太可能的,至于二季度以后會是什么情況,到時候再看。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2012終極反思:解剖凡客、團購、奢侈品B2C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228/3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