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業近年來在國內呈現井噴態勢, 2011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接近8000億元,2012年,業界預計市場交易規模將突破一萬億元。
與一路飆紅截然相反的是,與之密切相關的快遞物流行業卻進入“疲軟期”,微利、不規范、企業解體等壞消息頻出。以快遞為代表的物流行業發展陷入困境。
被電商“趕著跑”?
在我國網絡購物還未興起之前,去郵局郵寄信件、包裹差不多涵蓋了所有快遞業務。而在網絡購物興起之后,小到郵寄戒指、項鏈,大到郵寄電腦、冰箱,快遞的業務范圍幾乎無所不包。
快遞業務范圍迅速擴大,與電子商務的井噴發展不無關系。中國快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達瓦此前透露,80%的電子商務企業的物流都是由快遞公司完成。但是隨著電子商務的爆炸式增長,兩者的蜜月期迅速結束。“漂亮媳婦”開始嫌棄“丑陋老公”:以快遞為代表的物流企業不能滿足電子商務企業的郵遞需求。
以為例,2008年實際物流配送量約200萬單/日,到2009年6月增至300萬單/日,2011年6月突破400萬單/日。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年基于淘寶平臺貢獻的包裹量已超過20億包。如此海量的包裹郵遞量,給快遞企業帶去了極大壓力,尤其是節假日,消費者下單貨物遲收的現象比比皆是。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對此表示,不能簡單籠統認為快遞物流企業被電子商務企業“趕著跑”。快遞物流企業目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利用自身規模優勢對快遞物流企業進行業務打壓,如淘寶、京東以前的免郵費政策;二是快遞物流企業自身同質化服務過于嚴重,服務類型過于單一。
“新變化”影響快遞行業發展
跟不上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需求,讓快遞物流企業飽受詬病。快遞實名制的逐步實施、油價的上漲、消費者的不理解更讓其發展步履維艱。
其中,油價的上漲直接推高了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對利潤本已十分微薄的快遞物流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快遞物流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5%到8%,而在2005年這一數字最高可達到30%以上。相比之下,國外快遞物流企業正常的利潤率則是超過10%。
徐勇認為,油價上漲會直接推高快遞、物流企業的成本,但滯后效應并不明顯,陷入價格戰的快遞企業正面臨“誰先漲價誰先死”的局面,大多數快遞企業暫時會選擇按兵不動。預計今年下半年快遞郵寄費將有一次剛性上漲,平均漲幅大約在1元左右。
其次,快遞實名制的逐步實施、消費者的不理解和快遞企業內部誠信問題讓快遞企業面臨新問題。北京市通州區法院近日對北京宅急送通州營業廳員工掉包快件案作出的一審判決,再次讓消費者對快遞物流企業的好感降至冰點。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菊亮認為,快遞物流行業從業門檻低,發展多良莠不齊。對它的規范除了從法律和制度上進行完善,也應加強快遞員的職業道德培訓和提高相關人員的待遇。北京快遞員多月收入微薄,卻每天干著繁重的工作。消費者應尊重快遞員的服務,不要用低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快遞行業。
創新發展模式或可迎柳暗花明
從電子商務的角度來看,物流的涵蓋面十分廣泛。在B2B(企業對企業)類型中,由于是企業之間的行為,諸多環節都要涉及,電子商務企業必須考慮物品的運輸、倉儲等環節。而在B2C(企業對消費者)、C2C(消費者對消費者)類型中,由于多數是將商品遞送到消費者手中,因而物流基本由快遞公司完成。
張菊亮認為,從傳統意義上來說,物流企業在生產/采購方與消費方之間扮演的是“保姆”角色,負責機械的物品傳遞。但在社會新需求不斷涌現的情況下,以快遞為代表的物流企業,應創新發展模式,主動接觸生產企業、采購企業和消費者,努力為生產方或采購方降低成本,為消費方在最短的時間內帶去增值服務。海爾、國美、京東商城之所以開設有自己的快遞物流業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市場上沒有能為其提供滿意服務的快遞物流企業。快遞物流企業應該更新物流服務方式,向高端物流、增值型物流轉型。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快遞成電子商務“絆腳石” 需創新發展模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328/4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