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上市首日股價大跌15%,這對國內眾多鉚著勁兒赴美上市的電商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評論紛紛認為這一現象說明海外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寒潮仍未過去,而我恰恰認為,這表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評估方式在逐漸成熟,回歸理性。
長期以來,中國的電商們在不斷復述著一個故事: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人群,有最密集廉價的生產勞動力和豐富的商品,中國的經濟在高速發展,中國的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中國的電子商務企業的前景是無限美好的,投資者理所應當為這樣的前景而買單。
然而,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目前國內所有知名的B2C電商企業,無論是上市了的還是沒上市的,沒有一家盈利。一邊是激烈的價格競爭不斷壓縮利潤空間,另一邊是水漲船高的營銷和服務費用,東西越賣越便宜,流量越來越貴,消費者對服務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還要不斷應付各種各樣內行外行間的口水戰,真是掙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要讓海外投資者對中國電商行業重拾信心,繞不開這樣一道問題:怎么盈利,什么時候盈利?當然,你可以說亞馬遜如何如何,可是除了像京東商城這樣已經有數百億體量和在絕對領先的市場占有率的企業之外,其他企業憑什么讓人相信你就能成為下一個亞馬遜?你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駕馭資本和市場,在三五年不上市的情況下保證企業健康運轉,而不會被資本反噬?
上市是企業經營發展的手段不是目的,企業能走多遠,取決于其創新和運營能力。阿里、百度、這三駕馬車曾經鼓舞了無數中國創業者,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們這些年在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海外投資者對這些企業的青睞是建立在其市場占有率和清晰的盈利能力的基礎上的,因此再冷的寒潮,也影響不了能自己生火的人。
與眾多立志成為下一個亞馬遜的電商企業不同,一些淘品牌從幾個人的團隊、幾萬元的啟動資金,經過幾年的時間成為了盈利過千萬的公司,這也許值得許多電商人反思,融資燒錢、上市套現的方法并不適合每一個企業,不把上市作為企業的惟一目標,踏踏實實地去經營,可能你會發現,電商盈利那點兒事,其實也不是那么難。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電商盈利沒那么難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328/4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