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京東商城的官方口徑,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商業領域的又一個神話:過去5 年間,其交易額從2007 年的3.6 億飆升至2011 年的309 億。
北京東南五環外,沿地鐵亦莊線,出經海路站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塊已經平整完畢的空地。這個總面積4.5 萬平方米的地塊,繞行一周大約需15 分鐘。不過,雖然空地四周已經圍起了綠色鐵架,但卻看不到任何破土動工的跡象。4 月中旬,本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空蕩蕩的地面上沒有任何告示,只是壘著幾垛紅磚,一個工人正躺在上面,享受著春日的陽光。
在北京國土資源部門的網站上, 這片空地被標記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路東區E16C1-1、E16C1-2 地塊”。2012 年1 月10 日,“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以底價2.95 億拍得這塊土地,用途為“商業金融”。如果一切順利,若干年后,京東商城的總部和北京物流中心,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與此同時,在上海嘉定區婁塘鎮的“工1014 號地塊”,京東商城占地面積近10 萬平方米、號稱“亞洲一號”的上海物流中心,已于4 月11 日正式奠基,規劃總投資3 億元。4 月19 日,工地上已矗立起高高的打樁機,2012 年年底之前,首批廠房便可建成。
此外,在廣州、武漢、成都、西安、沈陽等地,京東均有計劃或已經拿下大幅土地,用于投資建設物流中心。而早在2009 年,在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 的家鄉江蘇宿遷,京東已拿地538 畝(36 萬平方米)。
按照京東商城的官方口徑,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商業領域的又一個神話:過去5 年間,其交易額從2007 年的3.6 億飆升至2011 年的309 億。而其近兩年來頻頻宣稱的大手筆投資(2011 年8 月,劉強東公開稱,3 年內京東將投資100 億元用于物流建設),似乎也在努力證明,這是一家雄心與實力兼具的生猛企業。
不過,2012 年3 月以來,在創立14 年、進軍8 年之后,這家聲稱已經融資超過15億美元、估值高達100 億美元,但仍未展現出清晰盈利前景的B2C 公司,卻遭遇了來自內外部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懷疑:巨額虧損、資金鏈緊張、管理層與投資方內訌、被迫上市融資……
3 月下旬,一份據稱來自“京東聘請的投資銀行”的簡報開始大規模傳播。簡報稱,京東商城2011 年的實際營業收入(不含POP 平臺)約為34 億美元(合210 億元人民幣),遠低于京東官方宣布的309 億元(扣除POP 平臺交易額后,約為270 億元人民幣),而京東的毛利率僅為5.5%,當年虧損額高達1.8 億美元(合11.3 億元人民幣)。雖然京東回應說“從未向任何投行人士提供過數據”,不過,一位參與爆料的人士堅稱,“數據非常靠譜”。
與此同時,當當網董事局主席也公開表示,“京東的資金只能維持到8 月至12月,12 月是最后期限,必須抓緊時間融資或者IPO,否則會很難過”。4 月17 日,劉強東通過打破沉默,強勢設下賭局,聲稱“可以讓質疑者查看京東賬戶,若賬上少于60 億現金,自己主動捐贈1000 萬,否則請質疑者捐出500 萬”。李國慶雖未應戰,但仍指稱京東“財務問題復雜”,“我想看老劉的賬,可需要上百人的會計團隊(當當網上市前審計只來了20多個人)”。
相比外部“謠言”,劉強東面臨的更大挑戰,是京東內部的“不安”。
一位前京東管理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京東的估值神話緣起于六個推論:第一,電子商務前景廣闊;第二,B2C 發展潛力高過C2C;第三,中國一定會誕生一個類似亞馬遜的B2C 公司;第四,京東目前看起來最像“中國的亞馬遜”;第五,B2C 模式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很難一上來就盈利;第六,盈利拐點最終會出現,京東可以像亞馬遜一樣實現可持續發展。“你說這些觀點對不對?都對。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在京東一直沒看到這個拐點。”
這位人士直言,其在京東時一度非常茫然:自己全情投入,是否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目前仍在京東就職的楊迪(化名)也對本刊記者坦言:“如果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新,京東只能是一門微利的生意。但這是高層需要思考的問題。”
而曾經為京東的快速擴張提供資金支持的投資方,目前也已逐漸失去耐心。4 月,國藥控股電子商務項目經理、“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發文稱:“京東投資方與管理層存在矛盾,部分投資方急于拋售股權。迫于投資方壓力,(京東)預計無法等到2013 年再IPO”。據本刊了解,一家早期入股京東的機構,已聘請獨立第三方對京東各地的投資項目進行調研,以評估退出之可能。
2012 年4 月,不安與懷疑,充斥著京東商城內外。為了平息這一切,除了雄心和豪言,劉強東還需給出更多力證,展現出這家以“中國的亞馬遜”自居的B2C 公司的真實“錢途”。
投資“豪言”
似乎是為了與前述“來自投資銀行的簡報”呼應,4 月15 日,魯振旺通過微博發布的一篇名為《京東商城的七大秘密》的文章推測稱,“京東商城2011 年毛利率為7%-8%,凈虧損約15億元”,并由此引發熱議。
雖然京東方面回應稱“這些數據實在很‘離譜’”,但沒有人會否認京東商城的持續虧損,劉強東本人也承認這一點。
但劉強東給出的解釋是“投資未來”。2011年8 月,他在接受采訪時稱,“我覺得,持續虧損要看你虧在哪兒。我們所有的虧是虧在固定資產上,我們把賬上的現金轉化到不動的固定資產,這導致我們‘暫時性財務開銷成本’太大。還有一次性投入,因為任何固定資產都會變成一次性成本的產生,所以暫時性的一次性成本也過高,超出了我們的財務承受能力,由此帶來了虧損。”
劉強東曾對本刊記者強調,京東如果不大規模投資物流,是可以輕松實現贏利的。但物流,恰恰是他認定的京東未來的價值和競爭力所在。
不過,喜歡自稱“東哥”的劉強東,似乎財務知識稍有欠缺。因為,京東對倉儲、配送設施的投入,只是流動資產轉變為固定資產,與盈虧無關。難怪,2012 年4 月劉強東設下賭局后,李國慶會調侃他說“搞不清現金、資金、凈資產”。
并且,至少到目前為止,京東在固定資產上的投資,與劉強東的“豪言”并不相符。
由于京東此前的高調宣傳,許多人一直認為,京東商城對固定資產的投資非常之大。2011年8 月,劉強東公開宣布,“3 年內京東將投資100 億元用于物流建設”。而在與各地方政府宣布合作時,這些大筆投資計劃也逐步披露:2010年12 月,京東宣布在武漢投資5 億元建設華中電子商務港;2011 年3 月,京東宣布,占地258畝的物聯網基地及華南總部項目,落戶中新廣州知識城,項目注冊資本8 億元;2011 年9 月,京東宣布,將在四川成都武侯區建設面積逾400畝的西部運營中心,而其在成都及西南地區的總投資額將超過5 億元。當然,投資最大的,還是位于劉強東老家——江蘇宿遷的“京東信息科技園”,“項目總投資45 億元”。
本刊記者查詢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成都的國土資源部門網站發現,京東通過“招拍掛”手續已經拿下4 幅土地:2011 年7 月,以3610萬元拿下武漢市“保稅區東吳大道南、高橋北三路西地塊”,土地面積96050 平方米;2011 年9月,以3360 萬元競得上海嘉定區“工1014 號工業地塊”,土地面積80006.5 平方米;2011 年11月,以6041 萬元競得廣州開發區JLGY-G3-1 地塊,土地面積100171 平方米;2012 年2 月,京東又拿下前述北京亦莊地塊。
不過,相比京東宣布投資計劃的速度,這些項目的實際進展,卻要緩慢得多。
比如,京東商城早在2010 年4月就已宣布上海“亞洲一號”物流中心計劃,直至2011 年9 月,它才最終取得土地,2012 年4 月才開始動工建設。而據江蘇宿遷當地媒體的報道,京東2009 年宣布的45 億元投資計劃,仍在進行之中。劉強東2 月底在宿遷“察看”時稱,京東將“全力加快信息科技園一期工程建設,迅速啟動二期工程”。
據一位京東離職人員透露,京東目前運作的5 個一級物流中心,土地全部是租用的,京東的“投資”,只是對個別倉庫進行了改建或者擴建。
此外,2011 年12 月7 日,劉強東還通過微博宣布,京東將購買300 多輛卡車,以自建干線運輸(城市間的遠程運輸)車隊。但京東華東區一位基層物流經理向本刊記者透露,“現在,京東的干線運輸仍采用外包形式,只是在城市中的運輸,采用自己的車隊”。
可以說,2012 年之前,在購地、建倉和購置車輛設施等大額資本支出項目方面,京東商城始終是非常節制的。劉強東的“投資”,多數仍只停留在“豪言”之中。
但2012 年,京東商城的投資項目似乎正在加速。3 月,劉強東公開表示,京東2012 年整體的物流投資將達到36 億,包括土地、房產和各種設備采購等。也恰在此時,對京東資金鏈緊張的質疑,開始紛至沓來。
4 月,面對李國慶的質疑,劉強東回應稱“京東賬上現金至少60 億”,而在李國慶回擊說“(京東)財務很復雜”后,劉強東又稱,“我知道你說的是(現金中)還有供貨商貨款。我可以給你普華永道對京東的審計報告,可以證明京東凈資產遠遠超過60 億!這可是剔除應付賬款的!”
劉強東宣稱的“京東賬上現金至少60 億元”,或許反映了京東目前的真實現狀。但李國慶就“應付帳款”的質疑,也并非沒有道理。這就是零售業普遍存在的“類金融模式”,也即零售商利用“賬期”免費占用供應商貨款。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迷失的京東:劉強東“賭局”勝算幾何?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507/5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