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paceX公司在佛羅里達用Falcon 9火箭成功發射了Dragon飛船,后者將為國際空間站帶去補給,這是NASA于2008年向SpaceX合同采購的價值16億美元的12次貨運服務之一;Dragon此次飛行還順帶做了點小生意,將308位客戶的骨灰送進了太空,據說每份骨灰收費3000美元,客戶中包括了著名電影《星級迷航》的一位演員。
此次成功十分有意義,將證明私人航天公司獨立承擔NASA關鍵任務的能力,對未來國家和軍事航天業的私營化將是個有力的推進;同時它展示了私人公司以低得多的成本提供類似航天服務的能力,從而讓許多人翹首已久的太空旅游等民用航天業務變得不再遙不可及了。
NASA是美國聯邦政府擁有的極少數國企之一,而且是囊括了從研發、制造和運營的完整業務鏈的典型大國企,在此之前美國在聯邦一級幾乎沒有國企,政府所需產品和服務大多以招標和合同承包方式從私營公司那里采購,即便像轟炸機和航母這種戰略性武器也是如此;與曼哈頓計劃類似,NASA是冷戰高峰期出于軍事需要建立的特殊機構。
NASA的黃金時代是阿波羅計劃執行期,其預算也一度達到頂峰,占聯邦預算4%,后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太空戰并不實用,在軍事較量中意義不大,事后看,阿波羅計劃的戰略意義不如說是一次國家科技實力總動員。它在冷戰中增強了美國人的信心,遏制了前蘇聯的囂張氣焰。所以一旦太空競賽的優先級靠后,NASA地位便迅速跌落,預算也一路下滑到卡特時代的0.8%,冷戰后,更和其它軍備競賽項目一起遭削減;可也正是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國企的特別之處:一個政府機構一旦設立,即便其使命已經完成,也可能會長期賴下去,很難撤銷,尤其是像NASA這樣曾經取得過輝煌成就的機構。
在喪失太空競賽這一核心任務之后,NASA本來早該關門了,但它卻成功的為自己找到了新任務,起先是宇宙探索和天體物理學研究,然后當1990年代全球暖化問題成為熱點后,它又為自己加上了觀察氣候變化這一任務,這些任務或許很美好和很偉大,問題是,為何要讓納稅人掏錢負擔它們?好在美國政府的開支總算還有所約束,特別是當經濟蕭條財政困難時,航天飛機這種大玩具不會再養了,國際空間站的大限也被定在了2020年,航天業已延宕數十年的國退民進,終于拉開了帷幕。這是個值得慶賀的時刻,航天這一長期以來由納稅人供養、供少數太空愛好者觀賞的昂貴游戲,將轉變成由價格信號引導,由愿意掏錢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所支撐的航天市場。
SpaceX等私人企業過去十幾年的表現,已證明它們將以遠遠高于國企的效率為下游產業提供商業航天服務,以及幫助消費者實現太空夢想;私人公司不僅可以消除國企中官僚主義帶來的高成本,也將擺脫政治體制所導致的資源配置無效率,后者在NASA表現得非常明顯,其預算受益地區的分布,與國會議席的分布高度一致,很難相信這樣的配置是有效率的。
短短數年中,通過采用更合理的技術路線,盡可能利用現成的已經成熟的技術和裝備,以及更加靈活的供應鏈,高度精簡的人員配置,加上私人創新企業所特有的執行效率,SpaceX已將商業衛星發射的價格拉低了一個數量級,甚至低于素以低價著稱的中國長城公司;如此幅度的成本下降,將極大拓寬航天業的市場空間,許多原本不可想象或高不可攀的需求,正等待著新興航天企業將它們挖掘出來。
推薦閱讀
5月23日,工信部印發《企業減負專項行動方案》,年內圍繞中小企業減負將展開一系列座談、調研與檢查工作。 針對反映較為集中的不合理負擔,特別是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將按照各個部委“誰負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NASA退,航天產業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525/6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