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曾盛極全球的日系電子制造企業,如今卻集體潰敗,虧損、裁員成為目前這些日本電子大佬們司空見慣的境地。日資企業到底怎么了?衰敗至此是技術變革的悲劇還是企業的戰略失誤。松下、索尼、夏普出臺的自救方案,能否讓日系電子重現輝煌?
日系電子巨擘大衰退
近日有消息稱,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正考慮在2012年裁減總公司一半的員工,人數最多將會達到4000人。盡管對于此消息的真實性松下方面并未給出官方回復,但對于松下公司來說,裁掉這么多人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日本一直是奉行“終身聘用制”,裁掉這么多員工,簡直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虧損恐怕是松下做出這個決定最直接的原因。松下公司是1918年由松下幸之助創辦,在2011年世界500強中排名第50位。它和索尼、夏普并列為日本三大家電巨頭。但是松下發布的2011年度財報顯示,其以7720億日元(約合96.7億美元)一舉創下了繼1918年成立以來的最嚴重虧損紀錄。這個數字不僅是此前預期值的兩倍,還創造了日本制造企業歷史上最嚴重的年度虧損。并且業內人士預計,2012年松下公司的業績不會發生明顯的改善。
松下茍延殘喘,同門的索尼和夏普日子也不好過,索尼5月10日公布的財報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為止的2011財政年度,該公司凈虧損4566.6億日元(約合57.3億美元),也創下了該公司的歷史紀錄。另外,根據4月27日夏普的官方消息,夏普2011財年銷售收入30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8.7%;凈利潤虧損46.6億美元,同樣刷新了公司最大虧損紀錄。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松下、索尼、夏普三家的虧損總額累計達1.6萬億日元(約合200億美元)。今年開年以來,三家公司的股價紛紛表現疲軟,三家公司當前市值較去年最高價時總和蒸發了將近一半。
實際上,日系電子企業在上世紀風光無限,上世紀80年代,這些企業憑借推出錄像機、隨身聽等一系列殺手級產品,一度到達了產業頂峰地位。日系電子產品在中國市場風靡一時,當時索尼、松下的產品供不應求。
不少的影像顯示和芯片核心技術都被索尼、松下、東芝等企業所擁有,這些企業不僅在終端出售產品,每年還通過專利獲取不菲的利潤。當時日系企業霸氣十足,韓系以及中國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這些企業還樹立了非常穩固的品牌口碑,在當時,擁有日系電子品牌的產品就好像擁有了一種高端生活方式,時至今日,有不少發燒友在選購產品時仍然會首先光顧索尼、松下的展區,都是因為這些品牌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構成一種不可磨滅的“日系情結”。
與日本經濟低迷有關
面對如今這種懸殊的市場境地,不少日本制造企業把泰國洪災和去年的日本大地震作為影響業績的主要因素。
同時,比自然災害更令日本企業叫苦不迭的是日元的持續升值。日本制造業流行“六重苦”之說,意指制造業面臨的六種結構性困境,包括日元升值、勞動政策、法人稅負、貿易自由化遲滯、減排壓力、電力短缺。其中,日元升值是最緊迫,也是擠壓企業利潤最大的困難。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指出,日本的經濟這十年來在全球一直處于低迷不振的狀況。日本的家電業也在逐年滑坡,尤其是與中國板塊和韓國板塊相比,下行的趨勢比較明顯,現今的美債危機和歐債危機也加劇了這一頹勢。
不過,松下公司總裁津賀一宏把原因歸結為等離子投資過高,其期待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通過公司內部業務調整止損,前任總裁大坪文雄曾經提到,松下將會尋找合作伙伴一同迎敵。
夏普對于虧損的官方解釋為,全球液晶面板價格下跌,主力液晶業務業績不佳。與索尼、松下相比,夏普的優勢在于擁有上游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作為日本最大的液晶電視廠商,液晶面板的銷售收入占到夏普總收入的30%左右。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直以來通過屏幕優勢,夏普降低了整機成本,但是在全球面板業的“寒冬”,夏普有苦難言。
索尼公司沒有直面自身的經營誤區,仍然強調“如此巨虧的罪魁禍首是日本大地震、泰國洪災等多重因素的沖擊”。
然而從分析數據看出,索尼主要虧損業務來自消費類電子和專業設備。按照部門劃分,索尼公司的消費產品和服務業務,以及專業設備與方案業務的收入,分別下滑了18.5%、12.6%,營業虧損分別為2298億日元、202億日元,其他圖片、音樂業務、金融服務業務都賺錢了,也就是說,索尼公司的虧損業務主要來源于手機、電腦、電視等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專業設備,至此索尼公司的電視部門已經是連續八年虧損。
缺乏創新葬送日企未來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缺乏創新葬送了日資企業的未來。拿索尼舉例,多年來索尼公司不思進取的產品研發、毫無創新的工業設計、不懂得研究市場需求……這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有不少業內人士坦言,“過于廣泛的業務涉及,過于強調高舉高打,拉長戰線,索尼的失敗,就猶如二戰時的失敗一樣,皆源于自大”。
對于索尼創新能力的衰退,有著懷舊情結的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朗認為公司高管也難辭其咎。在索尼創始人井深大時期,有些索尼員工根本不畏懼上司的權威,上司也欣賞和信任這樣的部下,不以冷漠的、“評價的”眼光來看待部下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不過這種井深大時期鼓勵創新的態度和管理理念并沒有被繼承下來。
另一方面,2005年走馬上任的美國人霍華德·斯金格出任索尼公司CEO,在上任伊始,斯金格公布了代號“日本計劃”的改革政策,但是他發現,改造索尼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樣簡單。由于日本法律和終身制的雇傭文化左右,斯金格的整個改革進展十分緩慢,讓關閉工廠和裁員也面臨難以執行等諸多問題,日本企業家族長老式管理模式讓他不具有真正的權威。讓索尼公司短時間西化也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索尼的管理處于一種西方現代管理模式與日本傳統相互糾結的狀態,這讓索尼的改革和創新變成了修修補補、零敲碎打,很難在應對外界變化時做出足夠好足夠快的改變。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葉千榮認為,日本上世紀80年代推出了風靡一時的產品,但是90年代這種產品很難再誕生,它們的創新能力已經趕不上蘋果——蘋果有iPad和iPhone,而生產能力又趕不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三星電子在半導體、手機和電視領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比三家日本公司預測的200億美元虧損,蘋果僅最新一個季度就賺了131億美元,而三星為2012年的資本支出就給出了410億美元的預算。保守和缺乏創新導致了差距越來越大。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日本電子制造衰敗之困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04/6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