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東商城、凡客誠品、亞馬遜等各類在線購物網站的崛起,傳統零售商的銷售正日益受到沖擊,于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即用同樣的電子化方式來應對電商的競爭似乎成為傳統實體零售業者的首選。
上海農工商集團耗資上億元打造在線購物平臺;沃爾瑪在上海成立中國區電商總部,其收購控股了1號店以整合資源;家樂福也試水電子商務購物平臺操作;主打B2B業態的麥德龍則于日前剛剛宣布耗資數億元進軍電商領域,其還從原本的大貨棧購物網站找來了高層擔任其新成立的電商板塊負責人。
應該說,具有龐大實體店和供應鏈資源的傳統零售商有其自身優勢,尤其是供應商資源和其網點布局,假設實體零售商可以自己完成線上和線下的銷售,則會對純粹的電商公司產生分流客戶的直接影響。
時富金融消費類分析師廉波指出,由于中國市場一些特性以及實體零售商本身的問題,導致其進軍電商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第一大絆腳石是初期投資,一個成熟的電商平臺的投入起碼上億元,比如農工商和麥德龍就是耗費了過億元才將電商平臺建立起來。但這不代表所有的零售商都有這般豪情,因為一家賣場的開辦費用大約是數千萬元,建立一個電商平臺等于可開設2~3家新店,零售商對賣場的盈利回報期相對了解并有把握,但陌生的電商領域風險就大了。
其次,物流是致命傷,曾經歐尚也嘗試過電商,但因物流成本過高而一度暫停。家樂福的電商業務在試水一段時間后也多少因此而暫停。雖然零售商有自己的倉儲和配送體系,但其貨品僅是配送到門店,而網購要送到“門”,這給實體零售商帶來巨大物流成本,難以負荷。
此外,消費習慣也成為實體零售商電子化的一大問題。與海外客人習慣一次性購買很多日用品、食品不同,中國消費者更愿意每天到賣場內購買“新鮮貨”,尤其是生鮮食品,而非全冷凍食品。
推薦閱讀
5月16日消息,亞馬遜中國今年2月啟動位于天津的運營中心作為亞馬遜在中國的第11家運營中心,隨著天津運營中心的啟動,亞馬遜在中國的倉儲物流總面積已達近50萬平方米,是除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運營網絡,也是中國電子>>>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零售商應對電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517/6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