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的一系列曝光中,伸向淘寶賣家的黑手——職業差評師逐漸浮出水面。拉人入伙、組團圍攻、敲詐勒索……潛伏在互聯網上的“寄生蟲”靠著給別人差評來勒索賺錢,這種方式正極大地損害著網購生態系統的“健康”。多名法律專家昨天向記者表示,許多“職業差評師”自己或許并不知道,他們的行為很可能已經涉嫌犯罪。
敲詐超過4000元涉嫌犯罪
在此前對淘寶職業賣家的調查中,許多淘寶店主痛訴“職業差評師”的惡意行為。上海職業賣家施玉潔(化名)告訴記者,她曾經遭遇過一次差評“圍攻”。“有一次,我將護膚品贈品放置在常規商品類目,結果被職業差評師鉚上了,他們拍下贈品后,下手打了一連串的差評。”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施玉潔覺得后怕,短時間內出現第3個差評后,她自己就意識到碰上“職業差評師”了,“當時的感覺是蒙了,看著信譽水平一下子跌下去,當場就哭了。”
她告訴記者,職業差評師根本不用阿里旺旺——淘寶唯一認可的信息記錄來與賣家聊天,大部分選擇QQ,也有差評師通過電話溝通,“每個差評師的開價不同,有要200元的,有要500元的,最多的一個要了1000元。”在“軟磨硬泡”下,那一次施玉潔總共支付了1000多元才了結此事。
“許多職業差評師或許并不知道,自己的勒索行為可能已經違法,甚至涉嫌犯罪。”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律師金麗迪明確告訴記者,“職業差評師”如果累計敲詐金額達到4000元,就涉嫌犯罪,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事實上,法律界已基本形成這個共識。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占領律師表示,就算“職業差評師”的惡意差評行為沒有達到勒索罪的立案標準,也構成了對個人賣家的商業和個人雙重信譽的侵權。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邱寶昌提醒網店賣家:“如果遭遇惡意差評敲詐,可以多人共同報案。”
信用管理難題需共同治理
不可否認,高速發展的網購正遭遇到新的發展瓶頸,“職業差評師”的出現是其中一種。給網店“好評”或“差評”,本應該是消費者自愿的行為,但“職業差評師”的出現,給網購交易平臺構建公平公正的信用評價體系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不僅是一個網絡難題,更是一個信用管理問題。
“信用管理是一個社會問題,其核心是評價方信息采集和評價過程的透明化。”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教授指出,評價主體本身的責任,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段解決,讓評價主體的責任能夠明確化。章政同時指出,信用管理在一定時間內存在亂象不奇怪,這符合市場曲折發展的規律,關鍵是如何判斷和把握,“企業有必要建立新的規范,要制定與時俱進的懲戒體系來界定評價失敗后的責任,社會資源也應該全力配合。”
推薦閱讀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購物的便捷性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網絡購物人群也日漸龐大,淘寶網是網購人士最經常光顧的網站,用戶無法看到實物,大多依據商品介紹和商鋪的信譽、評價來進行判定,職業差評師就在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職業差評師”損害網購生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628/7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