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擴張、做大規模必然要犧牲利潤,這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多數電商界人士認為,從產品供應鏈、運轉速度、庫存周轉率,到價格體系、客戶體驗、服務,凡客并無明顯的失誤。
緣何外界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反差?大家看到的電商,是處于鎂光燈下的電商,是被資本吹捧的電商。
借著資本的催熟,電商業狂飆突進。從2008到2010年,凡客的營收分別是1億元、5億元、20億元。價格戰、全場免運費、大城市“次日達”等軍備競賽,讓電商企業無暇顧及自身的問題,只有不斷地往前沖,往前沖,才可以不被甩下。
好景不長。投資人發現,電商企業短期內無法實現盈利,與期望相去甚遠。于是,對電商的估值一落千丈。追捧時,電商企業的市銷率(估值比年銷售額)可以達到60倍。3個月后,市銷率降為之前的1/4。
這樣的過山車,在投資客的眼中,只是個游戲。但電商立刻陷入融資困境,現金流短缺,不僅以前的軍備競賽無以為繼,并且長時間的快跑,讓其根基不牢,時刻面臨危險。
電商的實質是零售,風險投資要對電商更多耐心。電商是一門精耕細作的活兒。君不見,任何一個線下的零售品牌、平臺商都是嘔心瀝血十年,甚至十幾年,才稍成規模。用短短幾年的時間,讓一個電商從零開始,直奔IPO。不僅這件事情的難度系數達到5.0,并且即使上市,這樣企業恐怕也會因根基不牢,而無法為投資人帶來更長久的收益。
這樣的艱難時刻,對電商來說,或許不是一件壞事。此時,退回去把原本沒有做好的功課補好,修煉內功,打好根基。
補課的著眼點應該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在上游,電商要尋找精良的代工廠、考察產品工藝、把控產品質量,加強對供應鏈端的管理。在采購上,需要進行精細化分工,尋找不同特質的買手,滿足不同階段對產品的不同要求,如物美價廉、引領潮流、風格獨特等。
接下來,提高技術實力,建設完善的IT系統也有很重要。電商的業務驅動力有兩個:一是商業模式,一是技術。隨著營業額的提高,技術的重要性將愈加突顯。
在倉儲上,需要做好庫存規模的設計,合理分倉、規劃SKU(庫存量單位)的擺放,還要協調好整存、零存、分揀、包裝、稱重等一系列環節。在物流上,需要提高產品的運轉速度,提升定單、配單、發單速度,降低錯單率,控制庫存率等。
未來,電商將回歸正常的商業邏輯。低價將成為一種促銷手段,不再是電商之間為爭搶用戶的“賠本賺吆喝”。頻繁的促銷早讓電商“吃不消”。淘寶的“雙11”、“雙12”總共的銷售額加起來達到80億元。但是,不少商家反映,營業額上去了,錢卻沒賺著。
從營銷層面來說,每一次大促銷都是一場戰爭,考驗網站能夠容納的峰值訂單量、配送貨效率、備貨能力、貨品準確率、換貨率、客服能力等等。
對零售業來說,一年的銷售有旺季與淡季之分,有的季節是賺利潤、有時是賺銷量,有時是清庫存。每一次的節奏控制并不相同。并且,每一次的促銷活動都需要從全年的大局來考慮,需要控制好節奏與促銷力度。如果每一次都是無布局式的促銷,那么只能短暫地沖銷量,過把癮就結束了,對企業的運營并沒有太多好處。比如,如果這一次促銷過度,下一個銷售旺季沒貨了,那不利于銷售。這些環節與手段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練好了內功,這就是一套組合拳,拳拳有力;做不好,電商企業將是一盤散沙。
<推薦閱讀
廣電第三道令月底頒布 過剩電視劇市場或洗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給電商多一點時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1216/1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