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醫院。”全國人大代表、沈陽醫學院奉天醫院院長馮虹指出,正是這種醫療資源結構的失衡造成了目前看病不容易的狀況。
馮虹認為,更有效的整合區域醫療資源,大醫院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基層醫療機構與公立大醫院之間建立機制上更為緊密的“縱向聯系”。
“從根本上改變舊的醫療體系,建立新的區域醫療體系,從體制上、從行業管理上重新整合醫療機制。”馮虹如是說。
資源不均致看病難
《21世紀》:現在大家反映的問題集中在“看病貴”上,而實際上看病難也是很重要的問題,你對此怎么看?
馮虹:應該說,看病貴是在醫療衛生費用方面的問題,而看病難則更多側重于醫療衛生資源的問題。
據衛生部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醫院。應該說,改革開放初期因為醫療資源嚴重缺乏而導致老百姓看病難,而如今看病不容易更多則是醫療資源結構失衡等造成的。
《21世紀》:醫改啟動以來,國家一直在強調“強基層”,意在解決的就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弱的問題。
馮虹:是這樣。由于城市基層社區衛生服務能力較弱,許多本應在社區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轉到了大醫院,導致大醫院門診人滿為患。
盡管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采取很多措施,如提倡對口支援、醫療服務下沉,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緩解大醫院門庭若市、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追其根源說明百姓仍不信任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這種醫療服務下沉還沒有從根本上即沒有真正建立切實可行的城區醫療服務體系。
讓公立醫院承擔更多責任
《21世紀》:在公立醫院的改革中,探索區域醫療資源整合其實就是針對資源配置不均衡的,遼寧以鞍山為代表的改革探索是怎樣的?
馮虹:目前,國家已經開始將大醫院向轄區周圍的基層醫院輻射成為網點,努力形成小病小醫院治、大病向大醫院匯集的有序流動局面,同時,積極探索將信息化用于大醫院和縣級醫院醫療資源整合和城鄉對口支援工作,以遠程會診系統建設為載體,實現大醫院與基層醫院的信息對接、技術對接、管理對接和資源共享。
但目前一、二、三級醫院分屬區縣、市級管轄,既辦醫、又管醫,病人成為各級醫院追逐的資源,很難達到有效整合。
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開展醫療資源區域性整合,改變醫療資源配置失衡的現狀,向基層輸出技術和管理,才能讓基層群眾得到與城市同質的醫療服務,促進醫療公平,才能使大醫院尤其是三級醫院的病人減少。
《21世紀》:那么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你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馮虹:為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應該讓公立醫院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具體的建議有這樣幾條:
第一,整合公立醫療資源,在基層醫療機構與公立大醫院之間建立機制上更為緊密的“縱向聯系”,大醫院與社區醫療形成區域醫療聯合體。
第二,在這個聯合體內,大醫院是居民整體疾病管理方案的設計者和執行者,負責一、二級醫院的人才培養、診療技術規范和疾病治療流程的制定等;三級醫院在聯合體內擁有管理權、培訓權、業務技術指導權,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
第三,從根本上改變舊的醫療體系,建立新的區域醫療體系,從體制上、從行業管理上重新整合醫療機制。
讓區域醫療中心管理本區域的醫療健康、保健、預防工作,贏得人們對分級診療體系的信任,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以達到未來的三級醫院不再人滿為患,專家能有足夠的時間從容診治、研究疑難雜癥;二級醫院不再門庭冷落,醫護人員積極性提升;社區醫生不再只是為病人開開藥,而成為每個家庭的健康守護者。
推薦閱讀
3月15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報告稱,目前京津冀地區,一些地區產業結構雷同問題嚴重,一體化進展較慢,河北、天津甚至出現產業分工惡性競爭的情況,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醫療資源結構失衡導致看病難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16/4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