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601336.SH;01336.HK)終于公布了上市以來的首份業績報告。
年報顯示,2011年共實現凈利潤27.99億元。截至2011年末,新華人壽總資產規模達到3867.71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股東權益313.06億元。
2011年,新華人壽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47.97億元,市場份額達9.92%,位列中國壽險市場第三。其中,分紅型壽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79.40億元,占整體保險業務收入的92.8%。
受益于2011年保險營銷員渠道推動業務結構調整,重視發展價值較高的長期期交產品的結果,當年新華人壽保險營銷員渠道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58.7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0%。
值得一提的是,新華人壽一直占有優勢的銀保業務也面臨下滑。年報顯示,2011年新華共實現銀保業務收入566.92億元,同比下降了8.1%,其中,首年保費收入309.8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0.1%,續期保費收入257.0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0%。
新華人壽董事長康典表示,“監管機構會在防止銷售誤導、打擊商業賄賂及防止惡性價格競爭等方面加大監管力度,由于相應地必須在產品、銷售模式上做出的調整,占壽險公司半壁江山的銀保業務亦很難避免短期沖擊。”
固定收益類資產比重提升
年報顯示,截至 2011年末,新華人壽投資資產規模為3739.5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7.7%。管理層表示,增長主要來源于保險業務現金流入及公司上市募集資金。
年報顯示,2011年本公司實現總投資收益126.7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6%�?偼顿Y收益率3.8%,較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
此外,2011年新華人壽凈投資收益136.59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3%,凈投資收益率為4.1%,較上年同期上升0.3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定期存款利息收入和債權型投資利息收入大幅度增長所致。
管理層分析認為,投資資產買賣價差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及投資資產減值損失合計虧損9.82億元,主要由于受2011年國內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新華人壽持有的股權型投資資產公允價值出現較大程度的下跌所致。
年報披露,截至2011年末,定期存款在新華的投資資產中占比為 32.9%,較上年末提高14.0個百分點,重點配置于5年及以上定期協議存款。由于“減少了金融債券的配置”,債權型投資在投資資產中占比50.9%,較上年末降低了5.3個百分點。
此外,股權型投資在投資資產中占比為7.8%,較上年末降低5.5個百分點,主要由于公司根據市場行情及時調整資產配置策略,減少權益資產倉位。
康典表示,“ 面對2011年國內資本市場的持續動蕩行情,新華人壽通過調整資產配置,執行以防御為主的投資策略,提升固定收益類資產比重,保持了投資組合收益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償付能力充足率終過150%
償付能力長期不足一直是新華人壽的“緊箍咒”。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和2009年末,新華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7.74%和36.19%,一度低于保監會監管要求。
為提高償付能力,新華人壽于2010年底和2011年三季度先后向股東定向增發募集資金140億元和發行50億的次級債。而截至2011年三季末,受資本市場大幅波動等因素的影響,整個保險行業償付能力水平普降,新華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跌至86.58%。
去年12月中旬,新華人壽在滬港兩地“A+H”同步上市,合計募集資金約120億元人民幣。康典表示,境內外成功上市為新華建立了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通過上市前股東增資和A+H 發行上市,公司資本實力顯著提升,改善了償付能力。
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新華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5.95%,剛剛達到保監會償付能力監管II類要求,康典指出,“此前在機構開設及投資渠道等方面的限制正在逐步解除。”
由于此前長期未能符合保監會規定的償付能力額度要求,新華人壽一度無緣無擔保企業債券、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未上市股權、不動產及境外投資等投資渠道。
隨著上市后償付能力的改善,新華人壽的投資渠道也得以拓寬,投資組合進一步多元化。今年2月,新華人壽公告稱,董事會一次性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境外投資、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管理和設立密云養老項目公司等議案。
康典稱,“由于資本市場不明朗帶來的投資回報壓力,不但會影響盈利水平,也會轉化為對償付能力的壓力。”
事實上,為進一步提升償付能力水平,此前2月,新華人壽曾公告稱將發行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5年期次級定期債務,以及總額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的10年期債務融資工具,以提升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
推薦閱讀
江浙民間借貸資金斷裂,可能對所有銀行的信貸質量有影響,包括我們的中小企業貸款。但我們在客戶開發上,堅持批量開發、名單制銷售,從源頭上篩選優質客戶,因此整體風險可控。3月28日,在民生銀行(600016.SH;0198>>>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29/4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