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旗下位于突尼斯的石油項目而大肆宣傳的中亞能源(00850.HK)并未如其所愿,與此相反的是,這家試圖打破資源瓶頸的石油公司的擴張之路也并不平坦。
3月27日,中亞能源發布公告,稱與哈薩克斯坦環球松卡爾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松卡爾”)簽訂了諒解備忘錄。中亞能源或以注資及認購新股份方式,對松卡爾進行投資,并最終持有后者65%的股權。
這是正陷于虧損泥潭的中亞能源近期來發起的又一宗收購要約,但公告中并未就注資金額進行說明,且雙方簽署的備忘錄也并不具備法律效益,這也就意味著,飽受資金和資源雙重制約的中亞能源能否順利完成該起收購仍尚難定論。
事實上,受迫于上游開采的中亞能源曾計劃借助其位于黑龍江齊齊哈爾的油田區塊擴大在該地區的資源版圖,此前,中亞能源就意欲收購位于中國最北端的海拉爾油田莫達木吉區塊52%的權益。在對收購要約屢屢延期后,今年1月,中亞能源卻與賣方達成協議,收購莫達木吉區塊52%權益的計劃也最終流產。
大慶油田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莫達木吉區塊開采時間較長,且地質結構復雜,開采成本較高,中亞能源即便拿下該區塊但后期能否投入充足資金,及是否具備開采技術則同樣面臨考驗。
“像海拉爾這樣的老油田每年都在以5%的速度減產,要穩定產量就必須采用注水、化學劑等方式,加之油層結構復雜,對開采技術的要求也很高。”石油管理干部學院教授王才良對本報記者說。
上游短板
號稱專注于能源領域的中亞能源目前卻不得不接受一個尷尬的現狀,其主營業務石油勘探和生產正日漸邊緣化,而作為副業的油漆、化工產品及煤炭貿易等業務則成了勉強支撐公司業績的“救命稻草”。
截至目前,中亞能源僅在突尼斯和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擁有兩個油田開發項目,其中,齊齊哈爾項目是其目前石油業務中唯一穩定的經濟來源。
本報記者了解到,2007年2月,中亞能源獲得了東北石油中國發展有限公司51%的權益,從而曲線進入齊齊哈爾富拉爾基油田的石油勘探業務。現階段,中亞能源已在當地鉆有22口油井,其中9口已經在生產中,其余的仍在完井。
當地石油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中亞能源在富拉爾基區塊的油井日產量均相對較高,但其在該地區的資源量則相對有限。“在大慶這樣的油田,20多口井并不算多。”
富拉爾基區塊固然是中亞能源如今維持石油業務的關鍵籌碼,但相比之下,其曾高調宣稱的北非突尼斯項目則仍舊未能帶來曙光。
2009年,中亞能源計劃收購突尼斯Ksar Hadada Permit 51%股權時,曾在香港電臺大賣廣告,中亞能源潘森也表示,突尼斯項目先后完成了兩口鉆井,共計投放了1.09億港元。
但中亞能源的北非之旅卻不并順利。
2011年1月,突尼斯項目運營商Ksar Hadada Permit決定撤出并轉讓中亞能源的相應權益,此前共計3360平方公里的原許可開采面積合約規定也被放棄,許可證現有余下面積為2252平方公里。
雖然中亞能源董事會主席潘森表示,被封閉的兩口井是由于開采價值不高,并強調這并不代表突尼斯項目告一段落,未來仍會繼續進行勘探。但尚未擺脫虧損陰霾的中亞能源能否再度重拳出擊則仍充滿變數。
本報記者了解到,中亞能源目前在突尼斯的項目仍處于前期地震勘察階段。
多起收購告吹
中亞能源此前對外宣稱的多起收購在漫長拉鋸后皆無果而終,這似乎也讓此次能否曲線進軍哈薩克斯坦蒙上了陰影。
本報記者了解到,2011年,中亞能源曾計劃收購哈爾濱中孚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孚能源”)51%股權,雙方于當年4月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中孚能源作為哈爾濱首家經營壓縮天然氣公司,在當地擁有4個壓縮天然氣站和一個主要合成天然氣站。
中亞能源試圖借助這起收購對其能源業務進行組合,并擠進國內方興未艾的天然氣市場。但隨后中亞能源先后兩次將這起交易日期押后,截至目前,對中孚能源的收購仍無最終結論。
事實上,除此外,中亞能源此前還發布了多起涉足收購的公告,但與莫達木吉區塊告吹結局一樣,收購要約均無功而返。
2010年7月,中亞能源表示計劃收購一家石油技術公司51%的股權,但中途多次延期后,2011年9月,中亞能源最終宣布,終止對這家石油技術公司的收購。本報記者了解到,中亞能源作為民營企業并不具備單獨實施鉆探、開采的技術水平,其在齊齊哈爾石油項目的油井業務也多為中石油長城鉆探工程公司承保作業。
“之前聽說要收購的石油技術公司是遼寧的一家公司,但具體情況不是很清楚。”上述大慶油田人士說。
進軍哈國待考
雖然中亞能源并未就此次與松卡爾的股權交易細節作出說明,但受困于資金、技術實力,中亞能源的中亞突圍也仍面臨考驗。
此前,BP發布的一份《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顯示,哈薩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398億桶,高于卡塔爾的268億桶,更是巴西與阿根廷的總和的兩倍以上。出于地緣政治優勢,哈薩克斯坦也在近幾年內成了中國能源企業相繼扎堆投資的聚集地。
中國哈薩克斯坦商會負責人帖木兒·馬爾可夫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目前除中石油、中廣核等央企巨頭在哈國投資外,數百家中國私營中小企業加入了對哈薩克斯坦的投資熱潮。
但相比中石油等國有巨頭先后開出數十億美元大單,中國民營企業進軍哈薩克斯坦的路徑則明顯更為邊緣化。
“石油產業投入都是巨大的。勘探、開采成本都很高,但民營企業規模較小,很難操作大的項目。”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此前依靠吉林油田發家的民營企業MI能源曾于2011年2月通過對當地一家石油公司全資子公司的收購而獲得一個面積約為850公里的油田區塊。但相比多數國際收購項目,該區塊的面積也難稱規模,收購金額總計也僅1.7億美元。
“民營石油企業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目前都只能是做一些‘邊角料’。”董秀成說。
而對于中亞能源來說,連續兩年的虧損也是其海外收購的另一大絆腳石。
中亞能源2011年中期財報顯示,截至9月底,其虧損金額為8595萬港元,而2010年,中亞能源則虧損2.62億港元。
推薦閱讀
中國重新放開新建核電站審批只是時間問題,但與此前的預期相比,等待的時間也許還要再長一些。 本報記者從國家核安全局了解到,由國家核安全局牽頭制定的《核安全規劃》在今年2月份遞交國務院之后,并未在近期的國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多起收購告吹 中亞能源轉向哈薩克斯坦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329/4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