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前夕,包括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等在內的全球各地政企人士,一大早就聚集在了論壇會場旁的高爾夫球場,參加一場高爾夫邀請賽。
最終,魏家福以74桿這一基本符合自己平日水平的成績,拿下了這場邀請賽的冠軍,很多人可能知道他是海運巨頭中遠集團的掌門人,卻不知道他還是這一高爾夫球場的主人。
“魏總很喜歡打球,狀態好時基本會在80桿以內,不過現在打得很少了,公司也要求縮減這方面的活動支出。”一位接近魏家福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畢竟在航運行業整體不景氣之下,如何控制成本、走出低谷,才是當務之急。
幾天前,中國遠洋(601919.SH,01919.HK)剛剛公布了2011年全年業績,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虧損104.5億元,不幸成為2011年國內最虧錢上市公司。
不過,博鰲亞洲論壇上的魏家福,心情似乎完全沒有受此影響,各個分論壇和圓桌會議上,依然可以看到他高談闊論的身影,以及語驚四座的言論。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說、愛說,絕對張揚而激情澎湃,這一點與很多央企的領導人很不一樣。”一位行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魏家福,在這樣一位特點鮮明的“船長”掌舵下,中遠集團卻在經歷著從主動進攻到謹慎防守的歷練。
高調船長
要想見到魏家福,去哪里找命中率最高?答案是國際會議或者MBA們參加的論壇。
不太標準但卻流利的英語發音,屢屢張開的雙臂,在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演講臺上,魏家福都是這樣。
臺下的聽眾們也總是很給面子,掌聲、笑聲甚至口哨聲……這些也一定讓魏家福得意而享受。
事實上,今年已經是魏家福成為中遠集團掌門人的第14個年頭,盡管已經62歲,但注重鍛煉和中醫養生的他,精力依然充沛。平日在公司里大大小小的會上,魏家福也是無不慷慨激昂,以至于員工經常發現他嗓子是沙啞著的。
這樣大開大合的性格,一度拯救過處于“岌岌可危”的中遠集團。早在1998年魏家福出任中遠集團總裁時,正好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二年,當時外貿運輸同樣處于低谷,加之中遠此前的過快擴張,不僅搞航運,還搞房地產,甚至是航空貨運公司,資金鏈岌岌可危。
那個時候,上任后的魏家福立刻決定收縮投資戰線,除航運主業必須更新的投資計劃外,其他投資一概不批,這樣用了不少時間,才讓中遠喘過氣來。
隨后的中遠集團,也就隨著全球航運貿易的突飛猛進而逐漸過上了好日子,擁有40 多年的航海和航運業經歷的魏家福,在各種場合也總被人親切地稱作“魏船長”。
“2009年前,航運形勢一直不錯,中遠集團自然也賺了不少錢,再加上‘魏船長’天生樂觀主義的引領,中遠的船隊規模擴張一直比較快。”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遠從外部租船的數量,就跟自有船只的數量差不多,而且很多租期都不短,一旦航運形勢逆轉,孕育著不少風險。
當時,包括中遠在內的很多航運企業,不僅下了不少訂租船合同,還鎖定了中長期運價,沒想到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現貨市場量價齊跌,無貨客運和高額租金的雙重壓力便立刻襲來。
謹慎收縮
這正是去年中遠集團業績獲得巨額虧損的最重要原因。對于2011年的業績巨虧,魏家福歸結于供需失衡、運力過剩、成本高企、行業虧損,而對于已經到來的2012年,一向“唱多”航運業的他,如今也變得謹慎,用“失衡、艱難、洗牌”六個字進行了預判。
“今年全球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期,而全球航運市場運力供過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運力供應過剩要消化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魏家福如是說。
魏家福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中遠就一直在號召航運企業一致行動,盡量不要盲目擴張運力,需要加大運力時可以通過租賃現有船只,而對中遠自身來說,已經有兩年沒有訂新船。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今不僅全球航運業的參與者眾多,難以協調一致行動,就連已經沒有訂新船的中遠,也依然有此前訂購的訂單陸續交付的壓力。
比如公司在去年就接收了6艘集裝箱船,今年預計還將有14艘新造船舶交付使用,而截至去年年底,公司擁有的干散貨船舶新船訂單也達到20 艘,這些船也會在今明兩年陸續交付。
對于2012年,魏家福預計集裝箱航運市場會好于去年,但散貨航運市場也將呈現前低后高走勢,為此,中國遠洋也會努力扭虧,但能好轉到什么程度目前還不好判斷。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樂觀。一位行業分析師就告訴記者,對航運業來說,2008年的快速衰退期已經過去,2009年到2012年仍是蕭條期,由于中國遠洋手中還握有大量現金,要挨過行業低迷比小船企容易,不過,要從“傳統的主動進攻變為謹慎防守,不僅需要大勇氣,也需要長時間”。
推薦閱讀
跨國并購交易對象與方式的選擇是影響并購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界對跨國并購交易對象與方式有不同視角和標準的分類,我們依據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案例研究,從影響并購成功率角度,以是否存在合作基礎作為交易對象>>>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6/4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