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辦公室的門,普洱茶的香味蕩漾其間。抬頭看,墻上掛著“摸著石頭過河”、“是金子總會發光”、“創業難守業更難”等毛筆字條幅。這個景象讓人誤認為這是中國人的辦公室,其實這是一個美國人的辦公室。
這是美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全球高級副總裁艾博彬的辦公室。
這個約旦籍美國人是德爾福1993年派駐到中國的第一名員工,已經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的他喜歡上了中國文化,喜歡用文縐縐的成語來總結德爾福在中國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我一直在說,在中國,就像是在看一場非常精彩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從自行車到汽車到輝煌》,我一直在找中國有什么成語可以描述這樣的變化,十幾年間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我兒子從出生到高中還沒畢業,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從起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用一個中國成語來描述這個現象,就是‘日新月異’。”艾博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2011年,德爾福全球銷售收入為160億美元。亞太區的銷售收入24億美元,占比為17%,其中中國區銷售額占據了亞太區銷售額的75%。我們希望未來5年能夠實現亞太區和歐洲以及美國地區各占據德爾福全球三分之一比重。”艾博彬表示。
德爾福亞太區未來市場貢獻仍主要依賴中國。雖然未來5年,印度會超過日本成為亞太第二大市場,但是艾博彬認為,印度的汽車市場消費傾向低端車型,中國仍然是亞太區市場的重中之重。
得益于德爾福在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艾博彬的職業生涯在德爾福的重要性逐漸顯現。他從德爾福電子電器架構系統事業部中國辦事處財務經理的崗位起步,繼被提拔為德爾福亞太區總裁,今年2月份被任命為德爾福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德爾福電子電器架構系統事業部全球總裁。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跨國汽車零配件企業都加大中國市場投資,打好中國市場這張牌。在中國,艾博彬既要與博世、偉世通、電裝等國際同行競爭,同時還要面對萬向等本土企業的正面沖擊。
“我認為,德爾福在中國發展有優勢,首先就是本土化,我們希望不僅僅在中國制造,也要在中國創造。”艾博彬告訴記者。
其實,本土化的理解有多層表達意思。跨國零部件企業基本上都在中國市場實現了生產的本土化,有一些跨國企業也實現了人才的本土化和技術的本土化。“本土化最困難的是將決策權從總部前移到本土市場,實現決策的本土化,本土的高管有權決定雇傭員工、投資項目等。”艾博彬認為。
業內人士表示,與歐美等成熟的汽車市場相比,亞洲的一些新興市場反應非常快,如果決策能夠本地化,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夠及時做出決策,在這個市場上成功的概率就比較高。
據了解,德爾福為了加大中國的本土化進程,將85%原材料采購都集中在中國本土,在中國研發新的產品和新的材料,來代替原先進口產品滿足客戶需要。
正是得益于德爾福在中國本土化推進,德爾福中國區已經連續多年高于中國汽車市場平均增速10%以上。
為了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這還遠遠不夠。面對本土汽車品牌由于突破高端需要技術升級市場,德爾福、博世等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看到了新的機遇。
“我們不僅僅是賣產品給本土品牌,而是和他們的研發團隊共成長,提升客戶的技術實力。客戶技術提高了,才會需要新的技術。客戶需要什么技術,我們就能提供什么。”艾博彬表示。
因為一直在中國倡導本土化和進行技術創新,這已經引起了德爾福全球董事會的關注。日前德爾福全球董事會下屬委員會的4名成員到中國考察德爾福的創新能力。“這個現象以前從沒有過,這是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中國的消費者收入在增長、城鎮化也在不斷推進,這些都帶給德爾福在中國發展新的機遇。德爾福在中國的投資還將增加。”艾博彬告訴記者。
推薦閱讀
4月1日,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前夕,包括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等在內的全球各地政企人士,一大早就聚集在了論壇會場旁的高爾夫球場,參加一場高爾夫邀請賽。 最終,魏家福以74桿這一基本符合自己平日水>>>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06/4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