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鵬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4月8日宣布,該公司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于3月7日逝世,享年93歲。
華萊士對于新聞業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名字,是一種風格的化身。所謂華萊士式的風格,就是一種“檢察官式”,以突襲和挑釁式的發問讓對手“囧”或者“愣”。華萊士將自己的這條道路稱之為“在虐待狂和智性人之間”。
幾乎像地雷引線一樣,一旦華萊士提問前說“對不起”,基本上后面就會接著挑釁的發問。這是華萊士的標識。我們很多人都很羨慕這種真正的“無冕之王”的帶勁之處,這需要某種制度上的空間——比如寬松的言論環境的保障。但其實,即使這樣,華萊士也感到自己挑釁問法的反作用力,他說,“自己其實并不強大”。從這個角度看,“對不起”這句牽引語背后的含義是豐富的。
反作用力一直摧毀著“華萊士式的提問者”,讓其不斷支付代價。華萊士《60分鐘》創辦之初,對黑人穆斯林運動感興趣,他訪談黑穆斯林運動鼓吹者Louis Farrakhan,他說“尼日利亞是世界上最腐敗的”。而尼日利亞是美國黑人穆斯林返鄉運動的目標地之一,Louis Farrakhan立即反擊:“至少尼日利亞沒有屠殺千百萬印第安人和向廣島扔原子彈”,訪談不歡而散。華萊士在水門事件時采訪尼克松的助手埃利希曼時,挑釁式地說:“查稅報復、偷竊病情紀錄、妨礙司法……這是尼克松的管理方式?”埃利希曼立即諷刺說,“這里是提問的地方嗎?(還是下結論的地方?)”
最激烈的是他制作的紀錄片《錯估的敵人:來自越南的欺騙》,華萊士揭露美國將軍威斯特摩蘭所做的對敵情的分析,將軍認為越南敵人不會超過30萬,華萊士等人覺得這大大低估了,至少有50萬,正是這一錯估影響了戰局。軍方為此向華萊士提出訴訟,華萊士陷入了巨大的驚恐之中。解密的一些資料也不支持華萊士的結論。華萊士患上了可怕的抑郁癥,他試圖自殺,他害怕審判,甚至想退出新聞圈。好在,后來出現了一些波折,尤其是支持將軍結論的CIA分析人員拿了不正當的好處,這幫助了華萊士,威斯特摩蘭隨后撤銷了訴訟。
我們想說的是,華萊士在用激烈的言辭和挖掘陰暗的內幕同各國政要和權勢人物交鋒的時候,這無疑是新聞界權力崛起的最佳標志。但與之對應的是,他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他經常會被搶白、被諷刺、被嘲弄、被批評和被起訴,甚至很多新聞界的人都將其風格鄙視為“華萊士從不追逐新聞,他讓提問變成了一種新聞,被訪者的回答則沒人關心”。華萊士也感受到公司高層在商業利益上面對新聞所做的限制(比如“煙草事件”),華萊士悲嘆說,“新聞的英雄感是種錯覺。”
很多人說,新聞是正直的、或者藝術的、或者是脆弱易碎的,但最重要的是,新聞是要支付很多其他的成本的——不僅是聲譽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推薦閱讀
陳承 羅杰·克萊門斯是最后一位被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拷問的對象。 2008年1月,克萊門斯穿著整潔的藍色襯衫,帶著滿臉誠懇,正襟危坐于華萊士面前——華萊士為此次專訪選擇的地點,恰恰位于克萊門斯在休士頓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華萊士式提問”的成本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10/4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