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達成重組意向后,“中擔事件”的關聯各方并未就重組的執行細節達成一致。
剛剛顯露“轉好”跡象的“中擔事件”,為何“急轉直下”陷入僵局?
《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引發此次債權人不滿的兩大誘因,一是重組方案突然“變臉”,令債權人難以接受;而另一個則是銀行步步緊逼,甚至開始直接起訴中擔債權人。
方案“變臉”
在各方達成重組意向后,北京金融局于兩日前向中擔債權人正式出具了中擔重組的“方案框架”。然而,該“方案框架”與最初談判時的條件已經相去甚遠。
中擔債權人委員會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重組方案最終給債權人的條件是:放棄30%的債權,剩下25%債轉股,45%現金償付。由于不滿“放棄三成債權”的要求,中擔絕大多數的債權人都拒絕了重組方案。
昨日,中擔應急工作小組組長林鵬向本報記者表示,在最初擬定的重組方案中,清償率(即中擔現有和未來能夠償還給中擔債權人的資金)為85%~90%。
“其中,債權人債務的10%由之前收取的違規利息沖抵,剩下的30%債轉股,30%由中擔被收購后獲得的現金償付,30%由中擔現有資金償付。”林鵬告訴記者,中擔提交的這個方案曾得到北京金融局的認可,并已經形成文件。
但從最后金融局提交給中擔債權人的“方案框架”來看,清償率只有70%,企業要“自掏腰包”買單三成。對此,林鵬也表示頗為不解。
某消息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重組方案突生變故可能是相關部門在內部協調上出現了問題。由于在重組談判過程中,戰略投資方對中擔的資產評估不足,導致最終出具的“方案框架”與最初的版本有了較大出入。
“金融局已經非常努力地進行重組并聯系各個方面,但目前國資系統反應并不積極。畢竟,要接手中擔這個‘燙手山芋’,入股的國企肯定也是有諸多條件的。那么,各方利益博弈,金融局無奈之下做出讓步也是有可能的。”該人士指出。
銀行“翻臉”?
事實上,從中擔債權人委員會提供的資料來看,除了認為重組方案缺乏“誠意”外,銀行步步緊逼也是引發此次債權人集體上訪的另一“導火索”。
一個月前,北京金融局副局長栗志綱曾明確表示,北京金融局、央行營管部、北京銀監局,以及各相關銀行已經就“中擔事件”的解決方案達成了一致意見。
針對當時銀行和中擔債權人的債務問題,該解決方案明確提出,各銀行將依法合規嚴格履行借款合同,對正常貸款不予催收。并且,對于信用記錄良好、經營狀況正常的借款人,按照各銀行正常流程辦理續貸業務。
然而,從過去一個月的情況來看,銀行并沒有“買賬”。多位中擔債權人向本報記者表示,這段時間銀行的催債“火力”不減反增。
某小企業負責人表示,由于銀行承諾“一還清貸款,馬上辦理續貸”,他用自己的生產資金還上了銀行貸款。然而,銀行的續貸卻遲遲沒有批下來。
而從本報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因續貸“承諾”而妥協的小企業不在少數。但是,銀行都沒有按照事先的約定給他們續貸。
被銀行“忽悠”的小企業主也將不滿的情緒傳染給了其他的債權人。上述債權人委員會人士認為,由于銀行“不守信用”,導致大批計劃還款的企業主也產生了“逆反心理”。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銀行已經“按捺不住”了,開始通過法律途徑直接起訴中擔債權人,這可能也是激化矛盾的重要誘因。
據他透露,北京銀行已經將中擔某鋼鐵系債權人告上了法庭,一審判決也已出來,該企業的相關資產已經被查封和凍結了。
該人士認為,銀行采取法律手段進行追討,導致了部分債權人失控,銀行雖行為合法,但時機和方式可能有些不妥。
推薦閱讀
創業板推出近兩年半時間,上市公司家數已逾300家,雖然財富效應下PE機構獲取巨額回報一直受到各方的強烈關注,但隨著市況轉冷,二級市場估值以及新股發行價格的不斷下移,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從PE賺了多少倍轉移到險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擔重組受挫銀行步步緊逼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12/5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