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歸耕田園的情景,如今卻成為越來越多的都市一族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時的內心向往。
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當一個又一個名詞撞擊著消費者脆弱的神經時,城里人尋找可以租用的農田甚至在自家陽臺“種菜”,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京滬等地,組織小農戶直接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的“農夫市集”也悄然興起。
即使消費者不敢奢求“食”全“食”美,但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信任危機,似乎仍在一次次挑戰他們的承受底線,甚至不得不選擇和開辟多渠道、信得過的食品來源。
縱觀食品安全問題久治不愈的原因——“無縫監管”體系仍然缺失、配套法規規章執行力度不夠、安全風險監測基礎薄弱、部分企業未能落實責任……諸多領域依然有待進一步完善。
然而,無論是逐步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管理體制,還是寄望于“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的商業倫理重塑,讓消費者能夠“放心吃飯”已經迫在眉睫。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盤點2011年諸多食品安全事件時,不難發現,很多時候,信任缺失導致的情緒化乃至信息失真傳播,也對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而言,未雨綢繆顯然比亡羊補牢更有效果。因此,政府、企業、第三方機構、媒體等各方聯動,不斷提高監管體制的透明度,才能重建消費者的信任感。
政府需要負責任地監管,企業需要負責任地生產,媒體需要負責任地報道和監督,第三方機構需要負責任地檢測和評價,只有全社會都負起責任來,才有信任的基礎。
面對食品安全危機頻發的現狀,發達國家由亂到治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日本也曾經屢現食品安全事件,但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政府設立了“國民生活中心”,向政府和消費者提供與國民生活有關的信息和調查結論。甚至,從中小學生開始,學校就開設了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課程,從小培養民眾的消費者權益意識。
如何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如何加強行業自律,如何讓消費者保持理性認知……這些課題也需要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共同推動與探索。
因此,我們今年再次啟動“中國食品健康七星獎”評選,并倡導建立“中國食品健康七星公約聯盟”,力圖弘揚食品安全最佳案例實踐,鼓勵食品企業風險交流,倡導最大化社會價值實踐,保障食品安全,從而提高中國食品企業的整體素質。
我們相信,當凋敗的商業倫理重建,并且成為融入企業自身道德建設的DNA,食品行業的健康、安全之根也將重固。
推薦閱讀
談食色變,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時代,整個食品行業的信用和誠信度正在受到公眾的質疑。 昨日,由第一財經聯合藝康集團,共同推出的第二屆中國食品健康七星獎,通過七個維度對食品企業進行評>>>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食”全“食”美:負責的監管是信任關鍵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19/5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