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首爾核安全峰會的發言中曾強調,核能在保證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和幾個月前溫家寶在阿布扎比表達的觀點相呼應——安全高效地發展核電,是解決未來能源供應的戰略選擇。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將廣泛推廣民用核計劃。
但是,這一民用核計劃或遭遇中國鈾儲量非常有限的現實,這會加劇未來中國對海外鈾供應的依賴,而目前中國鈾供應的海外依存度已經不低了。中國未來在保證安全發展民用核能方面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鈾歷史:從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
鈾工業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最開始主要用于軍事。1953年,美國和平利用原子能計劃率先提出發展民用核能的主張。20世紀60年代,美國能源局禁止在國內反應堆中使用進口鈾,并且大幅削減本土鈾的出口價格。這期間,世界其他地區的鈾供過于求。
當時,除美國外,加拿大和世界其他主要產鈾國的生產商,都設法減輕美國政策的影響,試圖改變全球鈾市場格局。1972年6月,一個秘密的國際鈾卡特爾組織正式成立,被稱為鈾研究協會,其活動包括約定價格、串通投標和分占市場。但1976年,這一組織在反壟斷訴訟中解體。
由于冷戰結束,可用的二次鈾資源增加,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鈾現貨價格暴跌。加上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影響,全球新建核電廠的熱情不高,進而促使現貨價格進一步下跌,產量也有所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001年,鈾價格持續低迷,在每磅7~10美元之間波動。但自2001年起,鈾價從歷史低點反彈,并一直上升至2007年。歷史上,鈾價曾漲到每磅136美元的高點。在過去二十幾年中,鈾生產投資不足變得越來越明顯。
從鈾現貨市場來看,從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間,一直是買方市場,從1998年到2003年也是如此。但現在情況完全相反了。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鈾并沒有正規的交易場所。全球鈾交易中只有不到15%是以現貨方式進行的。
福島核事故影響有限
福島事故對全球鈾市場也產生了負面影響。2011年2月至8月,現貨指數下降了30%左右,現貨價格從每磅72.63美元降至49.13美元。福島地震和海嘯發生五天后,中國國務院暫停審批新建核電項目,開始對正在運行和在建的所有核項目進行全面的安全審查。
中國公司也對不斷變化的形勢作出了積極反應,試圖通過重新談判來完成尚未確定的投資計劃。2011年5月初,中國廣東核電集團(CGNPC,下稱“中廣核”)撤回了一項價值高達12.4億美元的試圖收購卡拉哈里(Kalahari)礦業有限公司控股權的報價。雙方在2011年秋季重新談判,最終在2012年2月以近10億美元的價格達成協議。
然而最終大多數分析家認為福島核事故對鈾市場的影響有限。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認為鈾價格指數相比2007年的泡沫時期有所下降,但仍比2008年的低谷要高,并且認為未來20年鈾需求將以年均4%的速度增長。該銀行預計2013年鈾價格將為每磅80美元。
全球鈾市場正進入一個關鍵的轉型期,這也有力地支撐了鈾價上漲。目前全球鈾產量能夠滿足全球75%的需求,其余部分靠釋放軍事儲備中的鈾資源來滿足,但這一儲備資源正迅速減少。事實上,美俄高度濃縮鈾采購協議將在2013年終止,該計劃曾將俄羅斯核武器中剩余高度濃縮鈾轉化成美國商用電力核反應堆的燃料。
目前在全球鈾市場中,國家間關系仍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中國對投資中亞鄰國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就會感覺更舒服,因為這些國家之間已經建立起了長期而穩固的關系,而歐洲鈾進口國可能在和非洲出口國打交道上更有經驗。既然目前全球鈾市場仍沒有其他商品市場透明,政府參與程度又較深,那么鈾市場就會仍然受到歷史雙邊關系或地區政治的影響。
更加依賴鈾進口將不可避免
2007年,中國國家發改委將2020年核電上網容量的目標設定為40吉瓦,而在2009年,這一目標被修訂為60吉~70吉瓦。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NA)的數據,中國目前在運行的核反應堆有15座,在建26座,未來15年計劃修建或處于規劃階段的有171座。中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錢智民表示,到2020年核電可以貢獻中國7%~8%的能源需求,這一比例高于5%的政府官方目標。
中國已探明的鈾資源較為匱乏。WNA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探明的可開采鈾資源僅有6.8萬噸,不足世界總量的1%。另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10年中國鈾產量僅為827噸,而2011年中國鈾消耗量卻達到4400噸。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賴鈾進口。
中國鈾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即同時開發國內(包括發展先進核電系統或替代性核電來節省燃料)和國際(通過跨國收購、投資和長期合同)兩種資源。2020年中國的天然鈾供應局面將會是:1/3來自國內生產,1/3來自從國外供應商的直接采購,1/3來自中國在海外持有的鈾礦的生產。
作為“走出去”戰略的一部分,中國正逐步從海外獲取鈾資源。中國在尼日爾和哈薩克斯坦的鈾礦都有開采權益,并正在烏茲別克斯坦、蒙古、納米比亞、阿爾及利亞和津巴布韋等地進行投資,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進口鈾。從多方面看,中國在鐵礦石和銅市場的影響并未出現在鈾市場上。中國才剛剛參與鈾市場,因此中國可以從處理其他高度依賴進口的商品事務中吸取經驗。
國際化挑戰重重
但中國公司在實現鈾資源供應國際化方面也面臨不少挑戰,例如缺乏管理國際鈾礦開采公司的經驗、對國外有關法律和政策的不了解、缺乏應對鈾資源國的政治風險的經驗等。
2009年,全球6家最大的鈾礦公司已占據了77%的全球市場份額——阿海琺(Areva)占17%、卡梅科(Cameco)占16%、力拓(Rio Tinto)占16%、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公司(Kazatoprom)占13%、ARMZ/Rosatum占9%、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占6%。
在政治風險方面,除了腐敗和資源國可能發生的政治動蕩外,鈾資源國大多位于中亞和非洲地區,中國必須能夠應對可能發生的外交緊張局勢。鑒于對未來幾年全球鈾市場供不應求的預測,被認為是中國最可靠的中亞鈾市場也將充滿競爭。俄羅斯、韓國和日本在中亞大量購買鈾,印度和伊朗也有意增加從中亞的進口量。面對如此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國需要采取靈巧的外交政策以在多個賣方市場實現進口利益最大化。
另外一種政治風險源于中國與資源出口國的國內輿論,例如澳大利亞對國內外發展核電的緘默態度已經對該國的鈾出口能力產生了影響。因此,當計劃在國外投資鈾礦時,中國企業需要成功地把握公眾對其行為的認識和看法。
推薦閱讀
4月23日消息,臨近五一,電商價格戰愈演愈烈,光是各種名目的折扣已經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更別說仔細算下來相差無幾的差價,著實讓許多人在挑選時顯得有些茫然。然而,也有一些細心的消費者發現,近日某網購商城推出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如何應對海外鈾依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3/5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