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品牌零售商都有一套檢測標準,但執行很難,而且送第三方檢驗費用不菲,所以基本沒有零售商真正送檢產品,只要求供應商提供相關產品檢驗證據即可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鱈魚事件”的影響尚未消散,“垃圾蜜餞”又來沖擊零售超市賣場的神經。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多方采訪獲悉,目前不少品牌賣場內都有銷售問題工廠生產的蜜餞,而沃爾瑪、TESCO樂購及歐尚等零售商都有一套檢驗標準,但問題蜜餞仍然堂而皇之地進入賣場,再次暴露出零售商的管理漏洞。
業內人士反映,從染色饅頭到問題蜜餞,折射的是零售產業鏈生產源頭監控不力、商家檢測的缺失。
而在記者調查中還意外發現,被曝光的杭州超達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杭州超達”)其實已非首次被查出問題產品。
昨日,記者致電北京京客隆超市、物美超市、美廉美超市時,對方均表示目前沒有下架全部蜜餞產品的打算,因為它們并未銷售被曝光問題廠家生產的產品。美廉美超市有員工透露,去年11月份,杭州超達曾被查出甜蜜素超標,所以店里早已下架了其產品。
目前,記者調查的零售超市賣場都已開始下架問題蜜餞,至于下架貨品如何處理,各大零售商均表示要看事態發展、檢測結果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處理意見。
盡管杭州超達不是首次犯規,但該公司不僅鋪貨面廣,甚至還成為一些知名品牌超市的“御用”生產工廠。有知情人士透露,杭州超達是TESCO樂購自有品牌商品的制造廠商。
“有一種可能,就和以前奶源出現問題一樣,有的企業產銷不平衡,為了增加產量,于是設立很多網點和分工廠,一般問題都出在分廠或網點,但其讓零售商考察的是總廠,所以零售商被欺瞞了。”上述知情者分析。
“而貨品在運輸和經銷等環節也會出現變質或其他問題,這些環節也同樣缺乏管控,商家都是趨利的,太高貨損率會影響利潤,所以即便發現問題商品也可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曾經參與商務部多項法規政策制定的楚先生透露。
最后在進入超市環節,同樣存在管理漏洞。其實每家品牌零售商都有一套檢驗標準,比如對工廠進行審廠、對商品進行抽檢、對部分商品送第三方檢驗等,甚至有部分零售商比如歐尚還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雖然有制度,但執行很難。有些商品是通過經銷商進貨,這就令零售商無法審廠。另外,一個門店內有數萬種商品,不可能一一檢驗,只能抽檢,那這就無法保證所有貨品都沒有問題。”歐尚質量檢驗部門負責人透露,歐尚成立的檢驗實驗室,也僅是對自有品牌商品進行檢測。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抽檢和實驗室并不能全覆蓋,但像歐尚這樣成立實驗室的零售商極少,大多數零售商根本沒有自檢設備和實驗室,因為成本投入極大,比如聯華超市在染色饅頭事件后投入1500萬元成立檢測中心,這不是所有商家都愿意和有實力投資的。
至于第三方檢測,也存在成本問題。“我們會將部分商品送第三方檢測,但成本實在太大,比如檢驗貨品,不是按件而是按照項目計算,一個指標項目收費2000元~4000元不等,一件商品涉及多個項目指標,耗資可能萬元,這筆費用要由超市自身負擔,但一件商品的利潤可能才幾元錢,假如所有商品都送檢,超市早就關門了。”上述質量檢驗部門負責人透露。
成本考慮之下,大多數零售商只是要求廠家出具經營許可證、相關產品生產許可證和QS標志等。“一般只能靠行業經驗判斷,只要證照齊全我們就銷售,但食品生產全國各地監管水平并不一樣,誰也無法保證這些證件就一定是貨真價實的。即便是做抽樣檢測,一般針對食品保質期、商品有效期、出廠保存情況,超市并不具備監管職能,單靠超市的自檢制度是不可能完全杜絕的。”北京一家超市人員無奈地表示。
楚先生指出,國家相關部門目前并未強制要求超市檢測,只要求超市索證索票,而很多供應商會將A貨B貨(好貨次貨)混搭銷售,或添加其他物質來使檢測達標,這讓零售商很難判斷。“歸根結底是要對上游生產商加強管理,杜絕假貨次貨流入市場,同時讓超市建立追溯系統,一旦發生問題商品立刻反追溯到源頭。這需要政府部門與商家配合,由商家提供所有進貨記錄,政府全國聯網登記訊息,一旦發現問題立刻追溯并嚴懲。”
推薦閱讀
昨日15:13,國內連鎖業態休閑食品零售企業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來伊份)董事長施永雷刷卡進入客戶服務中心,此起彼伏的電話聲,都是關于退貨、食品安全問題的詢問,他徑直走進監控室,里面有9塊監控屏。 這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賣場檢測機制形同虛設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20426/5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