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前不久,我在南方參加一個經濟論壇,與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老總討論經濟危機下的產業出路。
在會上,這樣一個觀點被提出來:“經濟危機對產業結構不一定全是負面影響,它能夠加速企業優勝劣汰,有利于產業優化調整。因此政府救市,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應該謹慎,甚至緩行。”
可以想象,這個帶有反潮流性質的觀點一被提出,立即引起了激烈的辯論,甚至面紅耳赤的爭吵。
在我看來,這個觀點并不新鮮,無非是鼓吹經濟領域必須毫不留情地執行叢林法則。但這個觀點卻帶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那就是經濟危機下的產業困局,真能起到優化調整的作用?政府真的可以放任不管?
從2000多年前犬儒學派第一次提出這個觀點到現在,叢林法則被應用到了不同領域,從政治、軍事到經濟、文化,它所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是“弱肉強食”四個字所能概括的。20年前我在大學看《富蘭克林·羅斯福傳》,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大蕭條最可怕的不是胡佛總統的消極政策,而是人們對叢林法則肆意橫行的默認。”
對于這場經濟危機,最可怕的不是一家企業的倒閉,而是我們——包括政府、媒體和每一個關心這個產業的人——目睹企業的倒閉而無動于衷,讓“事不關己”的冷漠占據整個內心,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誠然,經濟危機的沖擊,會淘汰一些運營老化、管理落后的作坊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優化產業結構。但這絕對不能成為經濟危機“有益論”的理由。就拿信息產業來說,這個產業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不是微軟、英特爾,也不是聯想、華為,而是建立在成千上萬中小企業基礎上的龐大產業鏈。
上世紀90年代末,我第一次以記者身份到廣東去采訪時,在東莞看到的是一家電腦工廠周圍布滿上百家元件廠的“壯觀場面”。一臺個人電腦的組成需要400多個元器件,所有元器件在這里幾乎都能找到一一對應的制造工廠。而在全國,這樣的小型配套企業高達上萬家,擁有近百萬產業工人。
我之所以反對叢林法則,不僅是因為它會讓成千上萬中小企業關門歇業,無數工人家庭飽嘗失業之痛。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一個產業的“食物鏈”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讓那些靠著叢林法則生存下來的所謂“強者”同樣轟然倒塌。到時候,那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家企業的悲哀,將是整個產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噩夢。
所幸的是,無論是政府,還是產業界,都沒有放任這種情況的發生。從年初開始,一條條利好消息傳來:電腦下鄉、3G商用、稅費降低……都讓無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看到了曙光。
最近,我在編輯部聽到一件事情,印象特別深刻。順德一位做電腦元件的小老板在看了本報電腦下鄉的報道后,打消了關閉工廠的念頭,還專門給我們編輯發來郵件,希望了解更多情況。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從政府到媒體,所做的這些努力正在產生實實在在的作用,幫助企業恢復信心,恢復生產。
由此我想到了更多。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在這場經濟危機面前所做的事情不單是刊登出一條消息那樣簡單,更應該傳遞一種信號,旗幟鮮明地表明我們的態度:讓叢林法則走開。
要知道,保衛這個產業,就是保衛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 (編輯:列娜)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近日,路透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話稱,潛在投資者已經同國美新的管理層舉行了初步會談,這些機構包括國美電器原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華平投資,以及凱雷、貝恩資本、厚樸投資管理公司。 【IT商業新聞網訊】在黃光裕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腦報總編寄語:讓叢林法則走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xie/20111230/20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