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富士康即將“北遷”的消息引起了相當的關注。即使遭遇“跳樓事件”,到富士康應聘的人仍然絡繹不絕,而富士康剛剛放出“北遷”的消息,河南、河北的許多城市便爭著伸出橄欖枝。這從某種角度來說,也證明了中國現在仍然需要富士康們這樣的代工企業。中國并沒有進入靠技術進步增長的階段,同時,中國人口眾多,即使出現了“劉易斯拐點”,問題依然嚴重。
離開發達的深圳,遷往相對落后的北方,這是富士康的戰略轉移,也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說的“梯度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先發展起來的國家要把勞動密集型行業轉移到后發展的國家。這既可以使先發展起來的國家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又給了后發展的國家一個機會。世界各國的發展是有層次的,不可能齊步前進。戰后,這樣的轉移至少發生了三次:第一次是五十年代,美國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日本、西德;第二次是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和西德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第三次是在九十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再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這也是九十年代之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產業轉移帶動了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畢竟是一件好事。
如果把中國看作一個世界,其間的經濟發展也極不平衡。這種產業轉移也會在各個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之間發生。當年深圳條件具備,郭臺銘才把富士康辦在那里。如今深圳發展起來了,要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地價上升、工資上升,已不適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富士康的轉移是必然的。資本只有在已有投資的地方才能獲利。青海、甘肅等西部地區還沒有接受這些產業的條件,所以富士康們轉移的方向就主要是北方和重慶、四川等西南地區。
這些地區的領導也認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使出渾身的解數來吸引富士康們。又是給予種種政策優惠,又是運用個人“外交”手段。但是,如果各地都運用優惠政策,各地的吸引力也就相同了。而運用高官“外交”,郭臺銘們也不一定買賬,因為他們要的是利潤,并不是華而不實的禮遇。要能吸引到富士康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絕門秘技”。
首先是配套的服務業,尤其是直接為富士康們服務的服務業。富士康們不可能事事都由自己來做,對于他們來說,需要自己親自去做的相關行業越少越好。這些服務業對富士康們的經營、贏利狀況影響極大。比如,國家修好了高速公路,但物流業發展狀況如何就對企業業績極為重要。富士康們不可能建立完整的物流體系,這就需要當地物流業的發展。一個企業的成功離不了相關行業。所以,各地政府要吸引富士康們,就要先發展這些行業。
其次是人才。對于富士康們來說,在一個地方發展,最重要的還是技工。技工要由當地來培養,這就需要當地具備相關的技術教育機構。這種教育機構不需要大學,甚至也不必是技術學院這樣的大專院校,只要有中專就可以了。而且,培養的針對性要極為明確,就是直接給富士康們培養技工的。把大量初中畢業生培養成技術工人,不僅有利于吸引富士康們,也為當地轉移農村人口作出了貢獻。
最后,是軟環境的形成。這里所說的軟環境,包括許多內容。比如,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辦事效率等。再比如,社會治安。更重要的,還有文化氛圍、文明程度等等。這些很難有什么具體標準,但其實是最重要也最難得的。
改善投資環境,是人人都知道的。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努力做到這一點,比誰都能給的政策優惠和領導公關要重要得多,也難得多。
富士康們的北上,僅僅是產業轉移的第一步,以后還會有富士康們的西進。在這種一步一步的轉移過程中,中國也在逐漸繁榮、強大起來。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歷史進程。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加速這一進程而已。梁小民(北京 經濟學者)
推薦閱讀
富士康這次真的要走了,但在一些深圳人看來,它走的不是時候。今年經濟形勢仍然撲朔迷離,如果“騰籠鳥不來”,當地經濟將雪上加霜。 很多代工企業認為,沿海地區的優勢仍然明顯,他們會把總部留在這里。深圳也在政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富士康們北上 產業轉移的第一步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