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近期公布的調查顯示,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的電子垃圾將大幅增加,中國將增長4倍,2020年前印度的電子垃圾將達到2007年的5倍。
包括手機、打印機、電視、冰箱等其他電器的電子垃圾在全球每年增加4000萬噸。清潔人員為了從電子垃圾中找到銅和金等值錢的零部件,會不適當地燃燒電子垃圾,放出有毒物質。
報告稱美國是電子垃圾的最大制造者,每年產生大約300萬噸電子垃圾。緊隨其后的是中國,中國國內每年產生約230萬噸電子垃圾,也是眾多發達國家電子垃圾的接收地。
那么,到底能否找到一個可靠的方案來消滅掉這些讓人頭疼的垃圾呢?
8年前,美國建筑師威廉·麥克唐納和德國化學家邁克爾·布朗嘉特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了,他們所提出的“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給了工業界很大的啟發。他們從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里看到了希望——櫻桃樹從它周圍的土壤中吸取養分,使得自己花果豐碩,但并不耗竭它周圍的環境資源,而是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養周圍的事物。
那么對于那些工業產品來說,在產品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不是變成無用的廢棄物,而是可以被隨手扔到地上自然分解掉,成為動植物的營養物和土壤的養分;或者是返回到工業循環里,成為制造新產品的高質量的原材料。
這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務,目前已有600多種的產品應用了他們的設計哲學或材料。
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公司開始重新思考產品設計的角度。比如,聯合利華公司的一款冰淇淋的包裝盒在一小時內會自動溶解為液體。耐克推出“可拆解的球鞋”,當消費者想要丟棄舊鞋的時候,可以把鞋子拆解成“可回收”與“可丟棄”的兩部分。空中客車380飛機座椅所選用的布料是可分解的纖維。
除了在產品設計最初將循環經濟模式納入考量、改善材料之外,對于電子產品公司來說,還可以通過改變經營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變賣為租”就是個不錯的辦法。
讓我們大膽設想一下這個情景。你有一部手機,但是它并不屬于你,而是屬于制造商或零售商,你只是從他們那里租過來,每個月支付一定的租金。手機是空的,需要哪些服務,就向運營商預訂,想看視頻短片,或是聽MP3,用什么安裝什么,并為每項服務支付一定的費用。在使用期限內,當手機壞了或者想更換新款的時候,就把手機還給制造商,換取一部新的手機。淘汰的手機回到制造商的回收體系中,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重新投放到二手市場上。所以以后在商店里看到的并不是顧客在挑選商品,而很可能是在預訂服務,而大多數人可能已經在網上完成預訂了。
在這個過程中,對制造商而言,則是一次完全的戰略變化。因為當所有的產品都不賣給消費者而是租給他們的時候,實際的產權歸制造商所有,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他們就必須要生產經久耐用的產品,而且在設計的最初就要考慮產品將來回收的可能性。那么生產的重心就會從原來的注重產品的更新換代轉變到更注重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的能效。這樣就從根源上杜絕了浪費。而有一天當制造商完全遵循了這種體系運轉的時候,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樣可以賺更多的錢。在解決了環境問題的同時,也為自身節約了大量成本。
這種由制造商來提供產品,租給消費者而不是賣給消費者的模式,并不是天方夜譚,實際上,有很多公司已經愿意嘗試這種模式了。比如索尼,它在歐洲生產的PSP開始啟用一種回收體系。如果你有一臺用壞了的PSP,可以直接打電話給索尼,他們會上門送你一個看上去更新的機器,收回原有的。同樣,富士施樂公司也開始將自己的一部分復印機產品“租”給它的客戶。
推薦閱讀
2月4日,商務部、財政部聯合做了第5輪家電下鄉中標產品的公示。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國家大幅度提高了此次家電下鄉產品的最高限價(提價幅度為25%至75%),對現行限價內的產品繼續實行13%的補貼標準,超出限價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變賣為租銷售模式或可消滅電子垃圾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