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創新能力需要耐得住寂寞,認認真真潛心學習積累,踏踏實實攻克核心技術瓶頸
日本頗有影響力的《選擇》雜志,2006年曾刊發一篇分析中國企業實力的文章,讓人久久不能忘卻。該文指出,中國企業只會“拿來主義”,沒有技術優勢,因此潛力不大。
對文章主旨可暫且不論,但對作者闡述的事實,我們卻不能不認真面對。中國企業需要“拿來主義”為我所用,但是不能老是躺在“拿來主義”的溫床上而喪失自主創新能力。
在這方面,中國彩電產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彩電消費第一次升級背景下,經過引進、吸收、消化,中國建立起從產業上游的玻殼、顯像管,到下游的整機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靠規模優勢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基地,競爭優勢無人可敵,以致美國、歐盟不得不藉反傾銷的大棒阻擊。
當中國彩電業享受規模優勢的快感不能自拔之時,平板浪潮涌來了,而且如此兇猛。短短5年,彩電產業格局大變,顯像管企業不得不停產倒閉,整機廠家則落入四處求“屏”、無利可賺的境地。
經驗和教訓再次告訴我們,沒有持續創新能力,不能自主掌控核心技術,最終將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整個產業辛苦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強大競爭優勢將化為烏有,而再度受制于人。
縱觀全球產業變局,“拿來主義”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是,學習、消化、吸收,從而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才是引進的最終目的。而且,關鍵在于企業必須形成持續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在產業演進過程中始終掌控話語權。
連續19年銷售排名第一、被稱為中國“彩電大王”的長虹無疑為中國彩電產業樹立了一個標桿。近年來,長虹把握產業演進規律,及時進行戰略轉型,由迷戀規模效應向技術引領提升,在產業價值鏈、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等方面周密布局,為彩電產業的突圍帶來一縷曙光。
長虹的努力表明,中國企業形成以及擁有持續創新能力,不僅必須,而且可能。長虹進入PDP屏、壓縮機等領域,著力打造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軟件設計、工業設計、工程技術四大核心技術能力。向核心技術和關鍵部品戰略延伸,最終目的是掌握產品定義權,就像蘋果、索尼那樣打造基礎更加穩固的競爭優勢。
長虹跟蹤3C融合趨勢,相繼進入IT、通訊、信息家電、互聯網等領域,成功入主美菱冰箱和華意壓縮機,由“黑電”邁入“白電”。一系列舉措是將產業的道路拓寬,有更好的融貫能力。
向服務業轉型,長虹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改變賣產品時的一次性交易,而是讓自己的技術與內容服務結合,實現連續型交易。而連續型交易是互聯網企業、移動通訊企業主要的盈利模式和高增長的重要原因。
技術創新是個苦活也需要慢工,不可能立竿見影。因此,長虹董事長趙勇要求長虹研發人員一定耐得住寂寞,這在當下有些浮躁的產業氛圍里很有針對性。
近年來,有的企業在產品上換一個外觀、增個功能、填幾個接口,或起一個“不知所云”的名字,便在市場上大肆炒作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創新卻不多。持續創新能力需要耐得住寂寞,認認真真潛心學習積累,踏踏實實攻克核心技術瓶頸。
8月份以來,在當地政府主導下,投資百億、甚至數百億元引進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項目,先后從合肥、北京、南京、廣州等地推出。這也是政府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惠及彩電產業的一種體現。政府支持產業發展是好事,尤其是在核心技術領域,但是,在絕大多數核心技術被外資壟斷的液晶領域,有可能再度陷入“引進即落后”的困局。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對產業進行具有前瞻性的科學規劃和戰略布局,激發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力,鼓勵更多企業形成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惟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引進即落后”的局面,讓中國彩電產業建立起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推薦閱讀
國美、蘇寧等傳統賣場,逐漸顯現出對這種新渠道的青睞與偏向,國美試點取消進店費,除了取悅廠家以外,恐怕還有對于家電網絡發展的考慮。業內知情人士透露,蘇寧的網絡店將不采用蘇寧原本品牌,而以另外的品牌出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彩電行業:持續創新能力一道必須過的坎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