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節能惠民工程為契機,志高把一級能效空調價格降到了有史以來最低的1280元,成為業界的一顆重磅炸彈,打響了高能效空調規模化普及革命的第一槍。
觀察家認為,志高空調發動的高能效價格戰,是2009空調冷凍年的里程碑式事件,接下來勢必持續發酵,引發其他品牌陸續跟進,從而形成高能效低價格比拼的星火燎原之勢。
箭離了弦就難以收回來。如果高能效空調價格戰持續延燒,近三年內,空調行業將以此為支點進行重新洗牌,這對很多節能技術儲備不足的空調品牌來說,是一個大麻煩;但在這波高能效空調價格戰中,受到最大傷害的,其實不是國產品牌,而是松下、大金、三菱、三星、LG等外資品牌。觀察家認為,志高打響的高能效空調價格戰,是國產品牌發動的擠壓外資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生存空間的最后一場大決戰。
在中國大陸市場,外資空調品牌早就成為強弩之末,只有在高能效空調的細分市場上還保留著一點勢力。這些年來,外資品牌不斷收縮戰線,到現在,高能效空調已經成為他們的最后一塊陣地。高能效空調也是外資品牌維系自己高價格體系和高額利潤的支撐。現在志高掀起的“高能效空調低價格”的促銷活動,無疑是釜底抽薪,把外資品牌的潛在用戶吸走。高能效空調高價格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生存基礎,如果其他國產品牌繼續跟進,外資品牌的生存基礎就面臨崩潰的危險。
當然,也有人會說,難道外資品牌就坐以待斃,不能降價嗎?
確實不排除外資品牌降價的可能。但可以肯定,外資品牌降價的幅度肯定不會很大,也談不上什么競爭力。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大陸市場,外資品牌空調處于劣勢,沒有規模化優勢,在高能效空調的價格戰上只能被動挨打。
雖然以松下為首的外資品牌在節能惠民工程第一批名單上也是榜上有名。但相對于志高發動的高能效低價格攻勢,外資品牌的價格仍然高高在上。在新一輪高能效空調價格戰的沖擊下,對外資品牌而言,政府補貼已經沒有多大意義——政府補貼的銷量門檻較高,得賣出十萬臺才行,如果沒有品牌和價格優勢,要跨過這個門檻還是比較困難的。
推薦閱讀
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出臺,消費者有喜有憂,喜者可以降低家電更新成本,憂者擔心回收估價不合理,得不償失。而制造商、銷售商、回收企業以及拆解企業則緊盯著政策實施過程中國家財政補貼形成的利益再分配鏈。 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產或借高能效空調價格戰清洗外資品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