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們無法想象互聯網在全球的擴張速度一樣,液晶電視供貨量去年首次超過了傳統顯像管電視,達到1億多臺,著實讓人感到驚訝。為了盡快趕上平板產業轉型的步伐,繼海信、TCL、創維之后,康佳的液晶模組廠上周六也正式動工,欲建成中國最大液晶模組基地,年產值直指128億元。 毋庸置疑,掌握液晶模組這一生產環節后,對于平均更新速度約在3個月一次的液晶模組技術,國產彩電廠商在成本控制上顯然增加了不少籌碼。幾年前,迫于技術的缺失,國內彩電廠商不得不伸手向三星、LG要液晶模組,然后拿回工廠進行整機組裝、貼牌、包裝,最后擺上柜臺,這其中多出的成本,顯然不菲。 成本上吃虧事小,市場份額丟失事大。國產彩電廠商不惜血本在傳統顯像管電視市場打下的一統江山局面,經過外資平板電視輪番轟炸之后,頃刻之間優勢喪盡。眼看著自家的田地一寸寸被瓜分,國產彩電廠商也頗為心急,不然,海信也不會急著與奇美共建基地,TCL更不會耗巨資與三星合作,而創維也不至于想要參股LGD的液晶模組廠。 很明顯,掌握了模組這一生產環節,可以使國內彩電企業在液晶新技術應用當中反應更快,降低生產成本,不至于坐以待斃。打個簡單的比方,建立液晶模組基地之后,國產彩電廠家對液晶電視的成本控制可由原來的30%升至60%,而整機成本則可降低5%-10%,也就意味著對自家產品的價格調節能力明顯增加,在市場上不至于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 不過,如果說進入模組領域就意味著擁有了上游競爭力優勢,那恐怕就言之過早。雖然建立液晶模組基地可以使得彩電廠商的成本控制能力大大提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產彩電已經真正進入到產業價值鏈的上游領域,充其量只能算中上游,畢竟面板的核心技術領域,國產彩電廠家還未能順利介入。目前,面對著全球平板產業過渡的大趨勢,國內彩電企業想要建立平板電視的核心競爭力,還真得加快進入上游制造領域,即便現在TCL、創維、康佳已經切入模組領域,但是從整個國內彩電企業的競爭力來看,迄今為止,中國彩電企業依然未能建立起上游競爭力結構。 一句話,國內平板產業升級還要加快速度。
推薦閱讀
雖然迫于輿論的壓力,東芝公司前不久終于表示將為“豎線故障”用戶免費更換新機,但東芝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經一落千丈。與此同時,東芝豎線門事件再一次讓人們看到由于相關召回制度的缺失所引發的種種缺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產平板電視企業仍未抓到核心競爭力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20330/11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