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代表提到一種現象:一些企業為爭取專項科技資金,不惜安排專人公關,國家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被演繹成了企業跑項目、爭資金;錢一到手,草草交差了事,“創新”的結果并不重要。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代表也指出,我國專利轉化率不足5%,有相當一部分申請人為了專利而專利,這樣的“創新”只是泡沫。
上述現象讓人思考。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國際領先成果。但不可否認,一些企業在自主創新中,喜歡做表面文章,存在創新“泡沫化”“口號化”的傾向。很多所謂“創新”只是名詞創新,大把的獎章、證書、專利,卻與市場脫節。這種“創新”,造成一種“技術繁榮”的假象,正侵蝕我們創新的機體。康美藥業馬興田代表就表示,我國專利總數超過500萬件,堪稱專利大國,但現狀是企業缺乏實用技術。
造成創新“泡沫化”的原因很多,企業與科研機構急功近利、市場營銷的功利主義、基礎性研究的薄弱……不可否認,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相當一部分是通過科技專項資金撥付來實現的,在這種制度安排之下,怎樣立項、進而成功拿到資金,是企業考慮的重點。因此,一些企業把立項前期的公關擺到重要位置。而項目評審部門主要關注項目申報方案,資金撥付后對企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果則缺乏有效監督。創新成果驗收的考評體系不夠嚴格,也反過來助長了“跑立項”的風氣。
重項目包裝、輕創新效果,這種為了資金而進行的創新,堪稱本末倒置。對于自主創新而言,如果相關專項資金由立項環節撥付改為驗收階段獎勵,相信會有助于引導企業將自主創新重點放在成果轉化和實現經濟效益上,擠掉“創新”的泡沫。
推薦閱讀
近年來,家電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不斷被運用到家電行業中,家電產品更智能、更健康,購買更方便,但隨著新技術的演進,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家電產品的過程中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尤其是在售后服務領域顯得尤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擠掉“創新”的泡沫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hibo/20130314/26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