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央行再發95張第三方支付牌照。短短13個月內,央行已經連續四次“發牌”,目前總共有196家企業獲得了不同類型的支付許可證,涵蓋七大業務類型,互聯網支付進入“多牌照時代”。
此前,網銀很好地解釋了金融與互聯網結合的威力;隨后,快捷支付繞開網銀,極大地提高了支付成功率;未來,金融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將在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等方面,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顛覆。
“渠道革命”僅僅是一個開始。
金融互聯網化:“渠道革命”只是開始
當傳統的金融業務與新興的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
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用數據說話:根據易觀智庫的調查,2011年,中國網上銀行市場全年交易額達到780.94萬億元;截至2011年底,網銀注冊用戶數更是達到4.34億。
4.34億的注冊用戶相當于日本總人口的3.4倍,也是美國總人口的1.4倍;780.94萬億元的規模則相當于中國2011年47萬億元GDP的16.5倍。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網上銀行很好地解釋了金融與互聯網結合的威力——國有大行電子銀行對柜面的替代率均超過了50%,極大緩解了銀行柜臺業務的壓力。然而,網銀僅僅是金融互聯網化的一個開始,金融與互聯網二者的深度融合,還遠未到畫上句號的時候。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曾撰文預判,20年后,可能形成一個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運行機制,可稱之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或“互聯網金融模式”。
而目前的情況是,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從各自優勢領域出發,從兩頭切入:第三方支付企業、P2P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平臺介入金融服務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則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出網上銀行、電子銀行乃至電子商務平臺,掀起渠道的電子化革命。
支付沖擊波
6月28日,央行公布了95張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在短短的13個月內,央行已經連續四次下發支付牌照,目前總共有196家企業獲得了不同類型的支付許可證。
具體來看,央行頒發的牌照涵蓋了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和銀行卡收單等七大業務類型。
七大業務中,互聯網支付無疑是正統的第三方支付的發家之地。根據易觀智庫的調查,2011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額規模達到2.16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99%。
“規模的擴大是支付公司與銀行共同做大蛋糕的結果,雙方都是受益者。”一位支付公司人士稱,支付公司起源于互聯網,盡管其創新能力強,但在支付鏈條中,銀行依然處于強勢地位,支付公司在業務上離不開銀行。
從現實情況看,支付公司對于銀行的依賴正在降低,最明顯的表現就在快捷支付領域。
2010年底以來,多數支付公司都推出各自的快捷支付產品。通過快捷支付,用戶無須開通網銀,可以直接輸入卡面信息快速地完成支付,換句話說,整個支付鏈條繞開了商業銀行的網銀。
商業銀行對此可謂喜憂參半。
所謂喜,快捷支付提高了支付成功率。這對于銀行而言,用戶通過信用卡進行支付,也相應地增大了信用卡的消費金額,信用卡業務得以擴大。
所謂憂,主要是針對銀行電子銀行部而言,快捷支付繞開電子銀行渠道,在這一支付鏈條中,電子銀行被邊緣化了。換言之,快捷支付的出現,沖擊了商業銀行電子銀行端。
“總的來看,銀行其實并不吃虧。”上述支付公司人士稱,電子銀行只是一個接口,銀行要賣的是自己的產品。只要產品賣出去,利潤賺到了,是采取第三方支付的渠道,還是采取本行自己的端口并沒有差別。
P2P的威脅
如果說,類似于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等業務,銀行與支付企業之間還能達成某種程度的雙贏格局的話,在收單業務方面,雙方則是真刀真槍地硬碰硬。
根據現有行業慣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手續費收入。根據行業不同,費率分別為0.5%至4%不等。手續費分成一般遵循7∶2∶1的比例:7歸發卡行所有,2由收單方所有,1則為銀聯所有。
在支付企業進入之前,收單業務市場上,主要為銀聯商務和各家商業銀行占據。收單業務收入是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收入之一,甚至很多銀行的卡中心都設立了收單業務部室。
但第三方支付企業進入這個市場之后,多家支付公司都將收單業務視為戰略重點之一,由此,鯰魚效應開始日漸顯現。
“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興起,是金融互聯網化的一個最佳注腳。”一位銀行人士稱,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這個社會,與十年前相比,網名數量以及網民花在互聯網上的時間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互聯網將支付企業帶入金融領域,而在更核心的融資領域,也已出現了互聯網企業的身影。
謝平撰文稱,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源配置的特點是:資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網上發布并匹配,供需雙方直接聯系和匹配,不需經銀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人人貸(peer-to-peer lender)。
根據謝平所舉的案例,2006年成立的美國Prosper公司有125萬會員,促成了3.07億美元的會員間貸款。2007年成立的美國“Lending Club”公司,以Facebook為平臺做會員貸款業務,到2011年已貸款5.9億美元,利息收入5100萬元。
在中國,人人貸同樣非常活躍,其中以宜信、暢貸網等為代表。在2011年,貨幣政策收緊、中小企業普遍遇到貸款難的情況下,中國的人人貸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以宜信為例,這家公司的業務遍布50多個城市,擁有5000多名員工,已是中國最大的獨立金融服務供應商之一。2012年4月,宜信還入駐了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
業務電腦化?
謝平認為,在供需信息幾乎完全對稱、交易成本極低的條件下,互聯網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諸如中小企業融資、民間借貸、個人投資渠道等問題變得容易解決。
以這個角度來觀察,隨著金融互聯網化的深入推進,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可謂日益增多。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互聯網支付方面確實領先銀行,但并不意味著銀行只是被動地在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位國有大行人士稱,銀行擁有龐大的資源,也已經看清了科技給金融業務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船大難調頭,但它確實在努力。
推薦閱讀
建行電商平臺將提供B2B和B2C兩種客戶操作模式。 金融服務融合電子商務不僅提高客戶“粘性”,同時也將掌握最寶貴的資源數據 正當各大支付公司忙于爭取電商合作布局“圈地運動”之際,金融圈的“大佬”也正式跨界進軍>>>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zifu/20120706/7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