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2公里的低速鐵軌建設大約在半年內就能完工;而在菲律賓,當數百名中國技術工人赴菲時,大概很難想到,一個鐵軌建設項目會帶來超過十年的煎熬。
這個鐵路建設項目就是菲律賓北呂宋鐵路(NorthLuzonRailway)。目前正接受菲律賓議會質詢的前菲最高法院大法官科羅納(RenatoCorona)3個月前最后一次處理涉華案件,他駁回了中國央企以“政府間合同”為由免于審查北呂宋鐵路的申請。
為了承建北呂宋鐵路的第一路段,中國機械工業集團(CMEG)2000年就與菲政府控股的北呂宋鐵路公司商談項目諒解備忘錄。2003年,中國銀行匯出了4億美元項目貸款,看上去一切已水到渠成。2006年,項目合同卻被起訴違反憲法在內多項法條,工程被菲律賓地方法院判處停工。
此后不久,參與菲通訊網絡升級工程(NationalBroadBand)競標的中興通訊(ZTE),被指通過行賄等手段以最高的報價獲得價值約3.29億的工程,最終合同被取消。中興案件4年后仍在發酵,前總統阿羅約的丈夫今年5月因涉嫌在其中受賄被菲法院批準逮捕。
中國在過去十年加快了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在菲律賓漫長又復雜的案件僅呈現出問題的一角。在中國商務部備案的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國家年貿易額已超3000億美元,年增長率均逾20%(2003年僅782億美元);中方企業對東盟國家的年投資額增長較十年前已增長逾10倍(2003年僅2.3億美元),累計已超過220億美元。
中國的投資也不缺少成功案例。在菲律賓南北輸電網絡公司中,中國國家電網是持股40%的第一大股東;中國出資的東盟投資基金2年前成功收購了菲最大的兩家航運企業。但未來在能源、新興技術等領域,中國企業仍將面對歷史上以技術資金合作形成的聯合體,轉軌國家并不太平的政體法制,以及在新技術領域更多的狙擊。
政治法律壁壘
最初中國僅在東南亞建筑施工領域獲得訂單,如今已足以輸出更多技術產品。北呂宋鐵路和中興等通訊企業在菲律賓的案例卻顯示,相較美國等熟悉當地的企業,中國公司依靠政府關系的行事渠道有待拓寬。
前菲全國工商總會會長,前總統阿羅約的顧問蔡聰妙對本報記者說,阿羅約希望推動的中國投資合作,一直面臨比較嚴厲的指控,近年反阿羅約的勢力一直在中國項目里找漏洞。北呂宋鐵路曾是阿羅約自稱任期內的“旗艦項目”。
北呂宋鐵路項目的司法文件顯示,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簽下合同的是其前身)一直認為項目從屬于兩國政府間協議,應該免于一般的商法審查。最初雙方商談項目時,恰逢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訪問菲律賓;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認為業主北呂宋鐵路公司也由當地政府掌控,代表其意志,在2003年雙方簽訂了合作備忘錄。
前總統阿羅約、中國駐菲大使等一眾官員在2004年視察了工地。由于是第一次合作,中方并不希望這只是一次建設代工。中國的技術人員撰寫了十多份研究報告,對這條全長80公里鐵路的第一標段(約32公里)進行地理安全、技術規范等各方面的研究。中國一直希望在鐵路和列車領域向海外輸出技術。
為了推動快速建設,中國進出口銀行向菲律賓財政部提供了貸款,再由財政部提供給北呂宋鐵路公司。但2006年檢察人員認定這種關聯關系違反了憲法、政府采購法案和政府項目審計條款。2007年阿羅約曾再次參觀工地以示支持,但至2008年機械工業集團宣布項目將不再由關聯的上市公司中工國際承擔,顯示出項目夭折的可能性增大。
今年3月菲最高法院的判決否決了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希望免于商業起訴的申請。盡管中方提交了包括外事信函在內的證據,希望證明工程屬于政府間項目,但當地法院依照判例未予采納。法院還認定機械工業集團與北呂宋鐵路公司簽訂的合約本身即為商業合同,而且雙方洽談發生在兩國政府宣布這一項目合作之前。至此,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的主要人員已撤出菲多年,遺留的法律事務也由當地人代理。
讓中興通訊項目命運倒轉的,是其在競標中的對手AHI公司。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喬伊·巴內西亞(JoeydeVenecia)是菲律賓眾議長何塞·巴內西亞(JosedeVenecia)的兒子。執掌議會大權長達15年之久。在競標失敗后,喬伊找到當地媒體對競標結果進行指責,并表示有“神秘人”威脅自己退出該項目,后稱“神秘人”就是阿羅約的丈夫。
此后,菲司法系統和議會的確檢查出項目招標中不合程序之處,但是否與阿羅約家族的賄金有關,則尚無明確證據。盡管到今年5月阿羅約的丈夫才被法院批捕,最高法院在菲輿論下已宣布暫停該合同。中興通訊和其他中國通訊企業的業務都受到懷疑。而信息通訊領域已經是中美間在東南亞競爭最激烈的產業。“(中興)它可能得換一個名字才能再開展業務。”蔡聰妙說。
政治局勢變幻在整個東南亞都不罕見。“中國國企不必要讓投資項目與政治人物太過緊密。”曾擔任菲兩屆眾議院議員的華裔政界人士洪于柏對本報記者說。林智聰也認為,由于項目都在政府間進行,普通民眾很容易將中國公司的項目看做是為政治權貴的利益服務的。
遭遇利益聯合體
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中國外交官正越來越多地關心能源領域的生意。俄法美英等國石油企業從1970年代陸續與當地建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宣布主權的領海中勘探油氣資源。僅越南,就在主權爭議地帶公開報道有過外交抗議的合資開發油氣工程案例就超過20個。這是未來爭端難以繞過的利益聯合體。
中、美兩國智庫的學者薛理泰和趙剛的統計顯示,越南聲稱,在南海控制了約29個島礁,其宣布占有的海域超過100萬平方公里;菲律賓聲稱南沙實際控制8島1礁,列入其巴拉望省(Palawan);馬來西亞則聲稱控制了南沙南端的10個島礁。
中國對這些領土訴求歷來不予承認。雖然中國一貫提出共同開發,實際上中國石油企業卻并未主動進入這些地帶。中海油在2005年曾中標進入巴拉望省以西海域勘探,但該處并不存在領土爭端。而中石油發展最成功的印度尼西亞,其油田位置主要在沒有主權爭議的內海領域,油田的開采權也往往從歐美企業購得。由于這些國家早已有大量與歐美國家油氣合資企業在爭議地帶活動,未來中國企業如何進入有待觀察。
中國在1970年代末與越南發生了戰爭,此前一直以經濟援助與東南亞國家維系關系。但油氣資源對東南亞國家的誘惑揮之不去。
“馬科斯總統當初與中國恢復貿易,就是希望獲得友情價進口石油,中國提供了石油,所以當時菲律賓和中國沒有擴大南海領海爭端。”林智聰說。
推薦閱讀
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工業園區,有一片廠區門口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四邊新翻的黃褐色的泥土透著新鮮氣,一群德國工人在調試設備,顯然這里是一家中國公司新建的德國廠地。出人意料的是,這家斥資5000萬歐元>>>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602/6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