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婁昊川)Coworking是一種共享的工作環境,通常會有不同的組織和團隊進駐辦公,彼此獨立完成各自項目,過程中可以與其他團隊分享信息、知識、技能與想法等等,這種概念在硅谷特別適合小型的創業團隊。維基百科上對于此概念的原文是”Co-working is a style of work that involves a shared working environment, often an office, and independent activity. Unlike in a typical office environment, those coworking are usually not employed by the same organization.”
Coworking這個概念從北美引進,已經成為國內很多創業孵化機構的核心理念。其中,聯合創業辦公社(People Squared,有時也稱作people平方)已經成立一周年,它專門為創業團隊提供先進的孵化環境,除了酷似硅谷的辦公環境以外,還有各種各樣業界專業的分享活動在此舉辦,另外團隊之間的資源可以共享。
這一路走來,進駐People Squared辦公的團隊沒有任何一個隊伍流失,產品也已經陸陸續續上線(最酷的應該是中國版的Github了。,辦公社的創業者從進駐之前到之后最大的感受是:“進駐前,創業只是一種狀態,但是現在我覺得已然成了一種生活,我愛上了它”。這些神奇的事情究竟是怎么發生的,來看Teambition在聯合創業辦公社直面聯合創業辦公社創始人Bob的訪談記錄:

聯合創業辦公社外,UX-day@Shanghai
Teambition:當初為什么“聯合創業辦公社”這個名字?團隊內部有爭執過嗎?
Bob:我們的確有為這個名字爭執過很長一段時間,一開始只有英文名字–People Squared,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們相信人和人互相聯合起來,互相合作就會有大的成果爆發出來。
但是這個名字問了很多人發現容易造成誤會,常有人為“你們這個組織是不是在人民廣場?”。后來我們想還是得有一個中文的名字,我們在這個名字里面突出了三個元素:聯合、創業、辦公社。
第一,聯合。這是第一位的,我們認為作為一個個人來說很難把大的項目做好,我們主張團隊協作,即在把自己一小塊任務完成好的同時去和團隊其他成員展開積極、頻繁的合作,把項目快速推動起來。所以說聯合是第一位的,它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利器,尤其是對于創業團隊來說,聯合起來,分享各自的資源,互相監督,才能高效完成項目,快速推向市場。
第二,創業。這表明了我們LOFT里面的群體是創業群體,你可以看到大多數都是早期的團隊,很多是拿了天使的或者種子資金的,以做產品為主。
第三,辦公社。這個感念也是從北美硅谷那一片引進的。在硅谷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辦公形式,許多個團隊在一起辦公,那邊把這種形式叫做Co-working。它并不象傳統的辦公室那樣,把團隊之間完全隔開來。而且辦公社氣氛比較輕松,這是和有一字之差的“辦公室”最大的區別。

聯合創業辦公社作為Shanghai Community的封面
Teambition: 聯合創業辦公社團隊最初都是什么行業的人?是怎么聚在一起的?是怎么想到做辦公社的?
Bob: People Squared團隊最初的時候是我還有另外兩個合伙人。我本人是在國外埃森哲有做過consulting,之前也做過開發、產品、還有項目管理,所以你上次說到Scrum敏捷開發我就很熟悉,因為我們在做項目的時候就是用這種理念來管理的,這個很大一部分也是受了硅谷那邊的影響。從加拿大回來以后在一個活動中認識了兩個合伙人L和X,他們主要是負責場地還有投資這一塊,而且都有國際資源,這對于我們現在做活動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說到怎么做起辦公社,我們一開始實際上也是無心插柳,因為在華山路1期有這么一塊場地,起初是自己作為地產來用,接著有一家美國的創業公司在中國有辦事處,租用了我們的地方,之后他們的公司做得非常成功,被團購巨頭Groupon收購了。
我們這時候就覺得實際上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我在之前做過產品、創過業所以知道創業團隊需要什么,環境和好的氛圍是很重要的,這就跟google提供給員工家一樣的感覺是一樣的。
創業公司實際上是沒有什么錢的,如果要和巨頭企業拚工資肯定沒有優勢,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可以看出創業的人組合成團隊一定不是為了錢,他們是來奮斗成長的,那既然要有所收獲和成長,就得有一個像家一樣的感覺,能夠彼此促進,共同進步。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們后來在這邊昌平路又辦了2期。
我們現在的團隊也日益壯大:謝婷婷是這邊的office manager,管理日常事務,活動、辦公啊具體的細節都是由她來管,她能力很強,雖然年紀很小,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現在已經能夠負起辦公社中一大塊責任了。還有剛進門時接待的“老趙”,我們都這么叫她,她也是我們團隊中一員,協助負責日常事務。
總而言之,大家都是為了“幫助創業團隊實現夢想”的目標聚在一起的。

聯合創業辦公社-延平智閣愜意的辦公環境
Teambition: 聯合辦公社同樣作為初創企業的孵化地和創新工場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Bob: 嗯,這個問題我們也一直在問自己,盡管我們不可能像李開復老師那樣這么有名氣,但是我想我們的目標應該還是有共同之處的,幫助創業團隊離夢想更近。
當然這里面還是求同存異的,我打個比方,創新工場更像是圈養,它會手把手教會你怎么去做項目、推項目、做公司等等。
而我們相比之下更像是散養,我們創造Co-working的環境就是打開各個團隊之間的大門,讓你們盡量跑出去和別人合作。過程當中,我們只為創業團隊提供一個方法,一根釣魚竿。比如我們平時所請的眾多外面的創業團隊來分享經驗,這就是提供一個思路,或者請專業的人來對創業過程當中某一個環節做介紹講演,就是提供法。
吸取這些業界精華以后呢,團隊就應該自己去繼續學習。我們不會教得很細,而且我們不會親自教得很多,還記得我們之前的起名字時的三個元素嗎?最重要的就是聯合,這邊Co-working的目的就是讓團隊之間能夠互相學習,我們在招團隊入駐的時候我們會盡量互補搭配,比如有專門做設計的團隊、還有開發技術很厲害的團隊、做文化創意的團隊、甚至還想過招一個攝影的團隊進來,這些團隊本身都有自己非常強的一塊,但是又有各自非常脆弱的短板,聚在一起以后這樣大家資源可以互相共享,彌補不足之處。
推薦閱讀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普萊蒂(Therese Poletti)撰文指出,大科技公司總是一再重復錯誤,不斷付出過高價格進行收購,但是損失卻讓投資者承擔。 以下即普萊蒂的評論文章全文: 上個月,眾多美國投資者都紛紛出門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有酷似Google的創業環境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810/80708.html